卖得多赚得多?上汽129万辆新能源车背后的“利润拷问”

销量如潮水般涌来,利润却像退潮般离去。这是当下新能源汽车行业最真实的写照。

2025年1-10月,上汽集团新能源车累计销量达到129万辆,同比增长42.5%。新能源车在总销量中的占比突破35%,意味着每卖出三辆上汽汽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

但在这亮眼的销量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个尖锐的问题:这些新能源车到底赚不赚钱

在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中,规模与利润的天平正在剧烈摇摆。

卖得多赚得多?上汽129万辆新能源车背后的“利润拷问”-有驾

01 销量狂飙背后的利润迷思

上汽集团10月销售整车45.4万辆,同比增长13%。这已是上汽连续第十个月保持同比增长

1-10月累计批售364.7万辆,同比增长19.5%。终端零售达383.4万辆,继续位居国内行业第一。

销量数据确实亮眼。但业内人士都知道,当前车市正在经历"量利不同步"的尴尬阶段

一位证券分析师打了个比方:"这就像超市促销,顾客排队抢购,收银机响个不停,但算完账发现根本没赚多少钱。"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这种情况尤为明显。销量上去了,利润率却下来了

上汽需要回答市场的问题是:在新能源车销量突破129万辆的同时,利润表现到底如何?

卖得多赚得多?上汽129万辆新能源车背后的“利润拷问”-有驾

02 价格战下的行业困局

2025年的中国车市,价格战已成为常态。

从年初特斯拉率先降价,到比亚迪跟进,再到各大品牌纷纷加入战局,降价幅度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这场价格战的残酷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一位经销商苦笑着说:"现在卖车就像卖白菜,利润薄得像张纸。"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所有车企都面临同样的困境:不降价,销量上不去;降价了,利润保不住

上汽虽然凭借多品牌策略在销量上保持了增长,但同样难以置身事外。

价格战的硝烟弥漫在各个细分市场,从10万元以下的代步车到3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无一幸免。

卖得多赚得多?上汽129万辆新能源车背后的“利润拷问”-有驾

03 新能源占比提升的双刃剑

上汽新能源车在总销量中的占比已达35.4%,这个数字背后藏着利润的密码。

一般来说,传统燃油车的利润率相对稳定,而新能源车由于电池成本高、研发投入大,盈利压力更大。

上汽的新能源转型速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但从利润角度看,新能源占比提升可能意味着整体利润率的承压

一位行业观察员指出:"现阶段,除了特斯拉和比亚迪等少数企业,大多数车企的新能源业务都还在亏损状态。"

上汽虽然未单独披露新能源业务的盈利情况,但从业内普遍情况看,要实现新能源车的盈利并不容易。

特别是考虑到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车企往往需要通过降价来换取销量,这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04 五菱模式:薄利多销的极限挑战

在上汽的新能源阵营中,上汽通用五菱贡献了绝大部分销量。

1-10月,上汽通用五菱销售新能源车超过百万辆,是上汽新能源的绝对主力。

但五菱的盈利模式,走的是极致的"薄利多销"路线。

五菱宏光MINI EV等车型的起售价不到3万元,在这个价格区间,单辆车的利润可想而知。

一位零部件供应商透露:"这个价位的电动车,基本上就是在成本线上挣扎。"

五菱的成功在于用极致性价比打开了巨大的下沉市场。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销量越大,资金占用越多,盈利压力越大

在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背景下,这种模式的脆弱性更加凸显。

卖得多赚得多?上汽129万辆新能源车背后的“利润拷问”-有驾

05 智己突围:高端化的盈利希望

与五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智己品牌的高端化路线。

智己汽车10月销售1.3万辆,同比增长31.3%。新一代智己LS6成为20万级新能源SUV的"新爆款"

高端车型意味着更高的毛利率和更强的盈利能力。

一位智己销售人员表示:"我们的客户对价格相对不敏感,更看重产品力和品牌调性。"

这正是上汽破解利润困局的希望所在。

通过智己这样的高端品牌,上汽试图在新能源领域建立溢价能力,摆脱低价竞争的泥潭。

但从销量规模来看,智己目前还难以支撑整个上汽新能源的盈利重任。

06 规模效应的利润魔法

虽然面临种种挑战,但上汽有一个其他车企难以比拟的优势:规模

年销超过300万辆的规模,让上汽在成本控制上拥有显著优势。

在采购环节,大规模带来的议价能力,可以帮助上汽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

在生产环节,规模化生产能够摊薄研发、制造等固定成本。

在销售环节,完善的渠道网络可以降低单车的销售成本。

这些优势在新能源时代依然有效。

一位行业专家指出:"规模本身就能创造利润。特别是在当前行业环境下,没有规模的车企很难生存。"

上汽的规模优势,为其在价格战中提供了更大的缓冲空间。

07 海外市场:利润的新源泉

在上汽的业绩版图中,海外市场正在成为利润的重要来源。

1-10月,上汽海外市场累计销售86.2万辆,继续保持高位。

更重要的是,海外市场通常有更好的利润空间

以MG品牌为例,在欧洲市场,MG4的售价明显高于国内。海外市场的毛利率往往高于国内市场

一位负责海外业务的人士透露:"同样的车型,在海外市场的溢价能力更强。"

这得益于中国品牌在海外逐渐建立起的品牌形象,也受益于部分市场相对温和的竞争环境。

海外业务的利润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市场的利润压力。

08 转型阵痛:眼前的代价与远方的收获

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必然要经历阵痛期。

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投入巨大,回报滞后

上汽在研发上的投入持续增加。从三电技术到智能座舱,从自动驾驶到软件定义汽车,每个领域都需要巨额投入。

这些投入短期内难以见到回报,但却关乎长远竞争力。

一位资深行业人士表示:"现在的新能源竞争,本质上是投入能力的竞争。能够持续投入的企业,才能在下一阶段胜出。"

上汽作为国内龙头车企,在投入能力上具有明显优势。

关键在于,如何平衡短期利润与长期投入的关系。

09 利润前景:曙光初现还是长夜漫漫

面对129万辆新能源车的销量成绩,市场的核心关切依然是:何时能盈利?

从行业规律看,新能源汽车的盈利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临界点

这个临界点因企业而异,但普遍认为需要实现多个条件的叠加:规模足够大、产品溢价能力足够强、成本控制足够好。

上汽正在向这个目标迈进。

销量规模已经突破百万辆,这在业内是相当可观的数字。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智己等高端品牌占比提升。

成本控制能力不断增强,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虽然具体盈利时间表难以预测,但方向是明确的。

当下的上汽,正行走在规模与利润的平衡木上。129万辆新能源车的里程碑,既是成绩单,也是试金石

在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销量是入场券,利润才是活下去的底气。

上汽手握规模之矛,盾牌则是多元化品牌布局和海外市场优势。这场利润之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