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流行一种“报菜名”式发布会,一堆老板排着队,把自家新车的风阻系数当成功德一样念出来,0.21,0.19,一个比一个低,好像数字越小,自己就越接近飞升,下一步就要原地羽化了。每当看到这种场景,我就想笑。讲真,这套把空气动力学当压缩毛巾一样玩儿命卷的套路,都是一个叫乔治亚罗的意大利老头在快半个世纪前玩剩下的。
那是在1978年,一个大部分人还觉得汽车就该方方正正或者像个炮弹的年代。这位老哥和他那个叫Italdesign的公司,突然就开窍了,或者说,颠了。他们搞出来一个叫M8的概念车,这玩意儿不装了,摊牌了,直接把当时所有跑车设计师的脸按在地上摩擦。为啥?因为它的风阻系数,做到了惊世骇俗的0.24。
0.24,在1978年,是什么概念?就是三体人看了都要从飞船上跳下来给你点个赞,牛顿的棺材板都要被气得玩托马斯全旋。当时主流的跑车,什么法拉利兰博基尼,一个个都长得跟鱼雷似的,恨不得把驾驶员也给优化掉来降低风阻,结果风阻系数还在0.3、0.4的区间里挣扎。而乔治亚罗这老哥,直接扔出来一个王炸。这已经不是技术代差了,这是物种代差。别人还在用冷兵器互砍,他直接掏出了激光炮,就问你怕不怕?
但M8最骚的地方,还不是这个0.24的数字。如果它只是一个为了低风阻而牺牲一切的怪物,那它顶多算是个技术奇葩,跟后来那些连后视镜都不要的变态们没什么区别。M8的恐怖之处在于,它在拥有0.24风阻系数的同时,是一台正儿八经的、轴距长达3米的、能舒舒服服坐四个成年人的四门轿车。
这一下,整个行业都坏了菜了。同行看了也得傻。这就相当于一个修仙小说里,所有人都以为飞升得断情绝爱,把自己练成个人形兵器。结果有个家伙,天天搂着老婆孩子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有一天就原地飞升了,还顺手把天劫当充电宝给充满了。这叫什么?这叫掀桌子。如果说之前大家是在一个规则下内卷,那M8就是直接把规则给扬了。它用实际行动提出一个灵魂拷问:你们为什么要设计那些又矮又扁、坐进去腰都直不起来的鱼雷?就为了快那么一点点?现在我一台能拉着全家去郊游的买菜车,在空气动力学上把你们全秒了,你们的心态能不崩吗?!
我完全可以想象当年的场景。一群设计师围在一起,对着油泥模型抠细节,讨论A柱要怎么倾斜,车尾要怎么收紧,才能把风阻再降低0.01。这时候乔治亚罗叼着烟走进来,把M8的设计图往桌上一拍,说:“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然后整个房间陷入死寂。这就是典型的降维打击,是黑暗森林法则在汽车设计界的提前上演。最好的竞争不是在你的赛道里赢过你,而是直接把你的赛道给炸了,让你无路可走。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讲真,我作为一个开了几年电车的中年人,我现在是彻底悟了。续航焦虑的本质是什么?不是电池不够大,是风太他妈大了。你开个方盒子出门,尤其是在高速上,那个电表掉得比我的头发还快。所以现在所有电车品牌都在玩命搞空气动力学,恨不得把车都盘出包浆来。但他们干的这些事,本质上都是在走M8的老路:在保证实用性的前提下,把风这个敌人变成朋友。这套思想,在1978年,简直就是穿越者写出来的剧本。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M8吹成汽车界的《道诡异仙》是不是有点过分?但你再想想,一个在所有人都在造鱼雷的年代,突然搓出来一个四门四座还能贴地飞行的玩意儿,这还不够克苏鲁吗?
M8的诞生,本质上是对“品牌玄学”的一次无情嘲讽。那个年代,跑车的价值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它的“不实用”。它必须难开,必须空间小,必须造型奇特,这样才能彰显车主的尊贵和与众不同。这是一种信仰,跟性能无关。就像现在还有人觉得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标,特斯拉的核心是马斯克本人一样。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而M8在干嘛?它在解构这种信仰。它告诉你,性能和实用性不是敌人,你完全可以都要。这对于那些靠“玄学”吃饭的品牌来说,简直是刨了他们的祖坟。
当然,M8作为概念车,并没有量产。这很正常,太超前的东西,往往会成为烈士。说起意大利,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车,而是他们的冰淇淋,gelato,那玩意儿是真的顶。扯远了。M8虽然没量产,但它的精神内核,它的设计基因,像一个幽灵,渗透到了后来的汽车工业里。它就像一个“基因突变”的样本,让所有设计师都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从后来的Medusa概念车,到现在满大街跑的流线型纯电轿车,本质上都是在向这位四十多年前的“车圈重塑师”致敬。
但说实话,这车要是真量产了,估计也卖不好。为啥?因为它太对了,太合理了。而消费者买车,尤其是买有设计感的车,从来就不是为了合理。他们要的是感觉,是范儿,是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玄学”。这事儿就挺矛盾的。
所以,M8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它开创了什么具体的造型,而在于它用一种近乎“发疯”的方式告诉所有人:桌子,是可以掀的。它证明了,在汽车设计这个看似循规蹈矩的领域,你依然可以不按套路出牌,用一种全新的、甚至是荒诞的逻辑,去重塑整个游戏。这他妈才是设计!至于后人学没学到,有没有get到精髓,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从那天起,大家心里都有了鬼,都知道了,原来车还可以这么造,原来仗还可以这么打。所有的颠覆,都源于一次看似不着边际的胡言乱语。真理,有时候真的就藏在这些nonsense里。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