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摩托车市场一年能卖超 5600 万辆,这数字听着挺唬人吧?但其中近 2000 万辆都来自我国,具体到 2024 年是 1992.28 万辆 —— 差不多每 3 辆摩托车里就有 1 辆是这儿卖出去的,中国市场的分量不用多说了吧?
可有意思的矛盾在这儿:国内卖的近 2000 万辆摩托车里,250cc 以上的大排量车型只占了 3.8%,2024 年销量 75.66 万辆。但就是这 “少数派”,增速却达到了 42.98%,是行业整体 4.99% 增速的 8.6 倍。这哪儿是增长啊,简直是在 “跑着往前冲”。为啥会这样?说白了就是经济好了,大家口袋里有钱了,不再只把摩托车当通勤工具,开始追求骑乘的乐趣和品质,消费升级可不是嘴上说说的事儿。
再说说排量分级这事儿,不同国家的标准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我国把 150cc 当消费税分界点,买超过这个排量的车就得多掏一笔税;欧盟更看重马力,A2 驾照只能骑 47 马力以下的车,就算排量大,马力不够也不行;美国人大都喜欢大排量巡航车,印度则是小排量天下,毕竟通勤需求占了绝大多数。这背后其实都是文化、政策和消费习惯在起作用,不是说哪个标准更好,而是哪个更贴合当地需求。
选排量也不是看数字大小就行,这里面有门道。给大家算个账:通勤指数 = 排量 /(油耗 × 车重),比如 150cc 的车,油耗低、车也轻,通勤指数就高,每天上下班骑着省心又省钱;但要是想周末跑山,650cc 的车动力足,体验感就不一样。再看五年总拥有成本,150cc 车型算下来大概 23 万,650cc 就得 58 万,公升级甚至能到 10 万以上,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还有人觉得 “小排量就是低性能”,这可错了,现在 250cc 单缸机的性能,比十年前 400cc 的还强;电动摩托车更颠覆认知,1kWh 电池容量差不多相当于 150cc 燃油动力,但扭矩能到 300cc 级别,你说惊喜不惊喜?
至于常见的误区,比如 “排量越大越危险”,真不是这样。安全与否更多看整车设计、刹车系统,还有骑手的操控习惯,难道排量大的车就没人骑得稳吗?还有人觉得 “排量决定极速”,其实空气动力学、车重影响更大,同样排量的车,流线型好的肯定比 bulky 的跑得更快。
再看国际品牌格局,2024 年美国市场销量 TOP6 里,本田占 20%,哈雷戴维森 19.9%,雅马哈 12.2%,川崎 11.6%,铃木 5.2%,宝马 3.1%。本田赢在可靠性,骑个十年八年很少出毛病;哈雷是文化符号,骑出去就自带 “自由” 的标签;雅马哈胜在均衡,不管通勤还是休闲都能打;川崎性价比高,性能还不弱;宝马则靠科技和豪华感吸引用户。除了这些,杜卡迪在超跑领域、KTM 在越野领域,都是各自细分市场的 “狠角色”。
国产摩托车这几年的进步,说出来都让人提气。以前不少企业靠代工赚辛苦钱,现在像春风动力、隆鑫无极、钱江贝纳利这些头部品牌,都开始走 “创牌” 路。春风 2024 年在 MotoGP Moto3 组别拿了三冠王,在国际赛场上露了脸;隆鑫的 DS900X 更牛,国内 800cc 以上摩托车出口总量里,它占了超 95%,欧洲市场都认这个车;钱江贝纳利更不用说,在国内大排量领域连续十三年市占率第一。
国产车型的优势也很明显,同级别车型价格比日系、欧系品牌低 35%60%,但功率和配置一点不落下。技术上也突破了不少,春风的三缸发动机、隆鑫的直列四缸动力、钱江的自主研发四缸平台,都达到了国际主流水平。2024 年国产 250cc 以上大排量摩托车出口 58.6 万辆,同比增长 93%,海外市场已经成了国产摩托车的重要增长点。
未来摩托车市场会怎么走?内燃机技术还在挖潜力,雅马哈 CP3 发动机的 270° 曲轴设计、凯旋三缸机用的 F1 技术、川崎 H2 的机械增压技术,都在让传统排量发挥更大能量。电动化也在重构 “排量” 概念,哈雷 LiveWire 标等效排量,达芬奇 DC100 有智能扭矩分配系统,固态电池技术还可能带来 “排量密度” 革命,以后选电动车可能都不用看传统排量了。
给消费者提个醒:新手入门别一上来就冲大排量,250400cc 的现代车型就挺好,既能体验操控乐趣,安全性也有保障,国产高性价比车型或者国际品牌入门款都值得看。选车之前先想清楚用途,是每天通勤、周末休闲,还是长途摩旅、越野、跑赛道?结合自己的预算,对照排量分级和通勤指数,才能选到最适合的。最重要的是,“右手才是最好的排量控制器”,骑得安全、玩得开心比啥都强,别盲目追求排量数字。
给厂商的建议也很实在:别在低端市场互相卷了,坚定走高端化、大排量化路线才是正道。你看隆鑫小排量出口 157.3 万辆,金额 10.5 亿美元;春风动力出口量没进前十,金额却有 12.4 亿美元,大排量车型的附加值有多高,一目了然。还要深耕细分市场,在仿赛、巡航、ADV、复古等领域做出爆款,形成自己的技术特色和文化标签。
研发投入不能省,尤其是新能源、智能网联这些前沿领域;多参与国际赛事、搞点有影响力的营销,把国产摩托车的品牌名气打出去。海外市场也得重点盯,欧洲大排量占比高,拉美越野需求旺,这些都是好机会,国内消费升级的潜力也不小,两头都得抓。
现在摩托车早不是单纯的代步工具了,它成了不少人追求自由、释放压力的生活方式。2024 年全球 5600 万辆的销量里,藏着不同国家消费者的需求,我国 1992 万辆的规模和大排量 42% 的增速,更藏着消费市场的活力。最后想问大家:你选摩托车时,是先盯着排量数字看,还是先想清楚自己要骑它去经历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