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汽车将在11月上市?回应来了,普通人能省多少

一辆售价不到10万元的纯电小车,即将在京东平台独家发售。它不走寻常路——不靠快充,而是支持换电。京东联合广汽、宁德时代,要在11月9日推出这款“国民好车”。消息一出,市场哗然。人们以为京东要造车,官方却回应:我们只卖车,不造车。

这是一场关于补能模式的实验。广汽负责制造,宁德时代提供换电技术,京东则用消费数据定义产品。新车被指为广汽埃安UT的换电版,续航330公里,定位城市代步。表面看,三方各司其职,协同高效。但真正的问题藏在水面之下:10万元的车,配上换电模式,到底能不能活?

换电模式的核心承诺是“三分钟满电”,比充电快得多。但对普通用户而言,快不是刚需,便宜才是。家用充电桩夜间充电,每度电不到0.5元,每月电费约30元。而换电月租普遍在250元以上,是家充的8倍。一辆车年均行驶1万公里,换电成本高出近2000元。这笔账,消费者算得清楚。

更严峻的是基础设施。全国充电桩已超1060万台,换电站却不足一万座。这些站点集中在北上广深和高速公路,三四线城市寥寥无几。一个换电站建设成本高达数百万元,需日均服务60次以上才能回本。但经济型电动车用户平均每周充电一次,使用频率远低于外卖骑手。低频次、低收益,企业难以为继。

技术标准也是一道坎。蔚来、宁德时代各自为营,电池接口不统一,跨品牌无法互换。用户买了车,只能在指定网络内换电,灵活性大打折扣。若未来企业倒闭,押金难退、电池难换,风险全由消费者承担。信任一旦崩塌,模式便难重建。

京东的入场,本质是一次渠道反向定义产品的尝试。它用消费洞察告诉车企:用户要低价、耐用、补能方便的车。但京东无法解决换电模式的根本矛盾——高投入与低支付意愿之间的断裂。它能引爆销量,却难以支撑长期生态。

当前,比亚迪、小鹏等主流车企押注超充技术,目标“5分钟充电400公里”。相比动辄百万投入的换电站,超充桩成本低、部署快、兼容性强。在经济型市场,轻资产路线正逐渐胜出。

换电并非无路可走。B端市场已证明其价值:外卖、快递车辆日均换电10次以上,效率优势明显,渗透率超24%。但C端民用市场不同,用户要的是省心、省钱、省事。换电若不能做到比充电更便宜、更便捷,就无法成为主流。

这场实验的意义,不在于卖多少辆车,而在于试探一种可能性:当渠道、制造与能源三方联手,能否在政策与标准缺位时,强行打通换电闭环?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单靠商业力量,难以突破重资产、低频次、高成本的死局。

唯有政府主导推动电池标准化,补贴换电网络下沉,降低用地与电价门槛,才可能打开局面。否则,10万元的换电小车,终将沦为一场热闹的营销秀。

补能之争,本质是效率与成本的较量。未来属于谁?属于能让普通人用最低代价跑最远路的技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