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亚洲系列赛:屏幕外的赛车,风声与热浪才是赛道的真正主角!

北京的秋天,带着一丝干爽,却也有些风大。10月18日的亦庄赛道,注定成为赛车迷们的狂欢地。不知道你是不是亲历过现场赛事的那种震撼?说实话,你单单从屏幕里看到的画面,哪怕是高清直播,都无法还原从赛场传来的热浪、发动机轰鸣的震动,以及那股在空气中交织着引擎燃烧味道的刺激。

GT亚洲系列赛:屏幕外的赛车,风声与热浪才是赛道的真正主角!-有驾

今年,GT世界挑战赛亚洲系列赛排位赛在这里展开。来参加这场比赛的车手们,背景职业各异,圈里圈外,他们的身份故事几乎都能撑起一场续集般的访谈。比如你熟悉的Craft.Bamboo Racing车队,它一直都是这类赛事的老牌劲旅。这次派出的中国车手梁嘉彤与香港车手欧阳若曦,搭档间透出一股默契。说起来,也是硬实力的体现——当引擎启动的那刻,你甚至能感受到他们对于弯道的“抢秒”是下意识的动作,完全没半点迟疑。

到了排位赛关键时刻,Craft-Bamboo Racing车队的另一组选手,曹琦与澳大利亚车手奥赫达真的让现场的关注焦点都聚集了过来。要知道这条亦庄赛道可不是“循规蹈矩”的直线型,它的复杂弯道堪称国内最能检验车手真实水平的赛道之一。他们用1分43秒336的成绩夺得杆位。有人评价说,这一次的追逐简直如同在画布上画出精准折线,完美过渡了车速与弯道切换的力道。

GT亚洲系列赛:屏幕外的赛车,风声与热浪才是赛道的真正主角!-有驾

赛场上,还有一些并不是每次比赛都争冠军的面孔,比如胜地-和谐车队中国车手张亚琦和叶一飞。每次赛事中,他们都在策略选择上保留些空间,这次同样如此。你在赛道的那一段直线区可能注意不到他们的车速,但到U型弯,反而看得出稳扎稳打的回弹力。或许他们作为团队类型车队,考虑更注重长局跑法吧。

如果说赛车是一场个人与机器的较量,那参赛选手的背景与搭档关系则像是在这场战斗中的脚注,填满了赛程的细腻温度。丹麦车手布斯和中国车手吕威在原力赛车队中的搭档,用一种几乎像朋友切磋般的方式开跑。他们在比赛一开始的稀疏阶段,几次让出内道,看似在战略上放松,却又能突然调头过桥段直逼其他车队。你会发现,这种策略就像两人在车舱内冥冥之中压着同一个节奏表。

GT亚洲系列赛:屏幕外的赛车,风声与热浪才是赛道的真正主角!-有驾

再绝对车队的黄若涵和南迪,这回吸引了现场后排不少观众主动拿出手机录制。从比赛式样来两人的配合更像是靠长时间磨合出的节奏,难得的是在赛后旁人的评价中,他们的轮胎转向都是踩分毫不差,宛如“传感器入脑”的操控手感,但你站得近再去听那些轰鸣,就明白这种精准绝非机械能取代。

赛事中也少不了一些年轻血液,比如来自Johor Motorsport Racing JMR车队的易卜拉欣王子与他的搭档格林。这对伙伴的出场,总是带着一种“无包袱”的放松感,反而成为现场人气的另类冠军。本次排位赛中,他们的表现算不上惊艳,但你要真站在赛道边亲眼目视过他们每一次加速的稳健,会有种感觉:年轻,或许就是最好的冒险资本。

GT亚洲系列赛:屏幕外的赛车,风声与热浪才是赛道的真正主角!-有驾

整体说来,亦庄站的比赛更加注重车队如何处理复杂场景下的动态策略。比方说廖力嘉与德国车手伦格尔,为如何攻克连续弯道,两人比赛前竟连夜到赛道区域打光预习。是有点像学生预考的勤学模样,也让我想起每个新队伍要扎根这类职业赛事的锁链环节——磨合。

如果你问我,GT亚洲系列赛最令人上瘾的是什么?我不会说是某个车队的名次或成绩,但确实会想到赛场的真实感。跑着的是车,但搅动的是血液涌动之下那不允许失误的瞬间。一刻你觉得紧张得心脏快停了,下一秒又因车队过弯突出的操作拍腿,心情半分担忧又半分愉快。

GT亚洲系列赛:屏幕外的赛车,风声与热浪才是赛道的真正主角!-有驾

一整天的亦庄赛场,有风有热浪。选手们挥汗如雨,观众的加油声时而超越周围的引擎声音。落场后,你再回首看那些车轮碾下的痕迹,就会明白,那不仅仅是车速的轨迹,还是车手个人喜怒哀乐的一次写实。或许这场比赛结束后,观众未必记得每个分秒,但能让人琢磨许久的是那种场景:每个弯道都是一次决定,不管你是专业车手,还是一个看热闹的旁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