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你听说了吗?长城汽车拿了个大奖,但网上居然“杠精”一片
2025年10月的中国汽车圈,出了一件挺炸裂的事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揭晓了结果儿,长城汽车凭着《混动四驱智能越野系列乘用车关键技术与应用》这个项目,斩获奖项设置30余年来,首次授予混动领域的特等奖。说实话,咱作为吃瓜群众,第一反应就是“牛啊”,完全是里程碑式的突破了!可没想到,这个事儿在网上居然引发了一场吵得不可开交的争议。有人说这奖有“猫腻”,有人嘲讽长城这技术不过是营销噱头……腻外了吧。今天咱就跟你唠唠,就这事儿到底咋回事。
争议点在哪儿?说说“裁判”的权威性
先说说这个奖项评审机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听名字可能有点冷门,但它绝对不是啥普通的商业机构。这学会可是圈里的“定规矩”的人,有官方罩着呢。成立时间也够早,1963年就有了,早在汽车工业还没大发展时,它就开始跑前跑后,办各种学术研究,还搭建了不少行业标准。这个科学技术奖,是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亲自批准备案的——听明白了吧,这可不是谁砸钱就能买来的商业奖,评选的标准是拎着技术,完全无视情怀和颜面。
整个评审过程也够严(确实有点得劲儿),今年是由中国工程院李骏院士领队组的“三方评审团”,拉来了行业泰斗、高校学术大咖,还有大车企的技术总工,三方势力一块儿盯着奖项的标准看。评的啥呢?很简单,技术原创性、能不能稳定量产、对产业有没有经济效益。这三点卡得死,对候选项目进行多轮盲审,拿数据、专利、市场成绩说话,别的花里胡哨的PPT,统统没用。
更有意思的是,历年这个奖的获奖项目,基本上三分之一后来都会拿到国家科学技术奖。它不仅是行业认可的,还能挺直腰杆站到国家舞台上。这样强的权威性,整个国内车圈也没几个奖项比得了。
长城为啥能拿这个奖?Hi4技术就是“真香”
争议最亮眼的焦点是,长城的Hi4混动四驱技术到底值不值这个特等奖。咱一圈研究下来,这事还真有点意思,跟网上说的营销概念啥的真不沾边,实打实的技术过硬才能搞定这个奖。Hi4的厉害在哪儿呢?这三点值钱。
1. 破解了行业老难题,“越野+省油”,不再对立了。
咱就举个栗子吧,现在主流车厂都在搞混动,但在四驱越野场景上,一直都挺头疼。比亚迪呢,它家四驱是用加一台后电机来玩四驱,但成本杠杠的高,普通人真有点小难承担。吉利的三电机设计确实高精尖,但路上甭提维修和维护,成本高到让人望而却步。换句话说,要么你有钱,有钱就能开轰趴越野;要么就认栽,买两驱买省油。
但是长城的Hi4架构不走寻常路,搞了个“双电机多挡串并联四驱架构”,一举破解了这死局。用“双轴分布+智能扭矩调配”技术,在差不多“两驱成本”上,做到了越野级别的四驱性能。中高速工况下,发动机直驱的效率比增程混动高出18%,而且极限路面四驱切换速度只要30毫秒,也就是说,冰雪、泥泞路面直接就给你稳住,真的是一石二鸟。
2. 这技术“专利壁垒”足够硬,其他车企想学都难。
说到技术,说大话没用,得看实际的专利。有数据说明,Hi4的技术体系授权发明专利就超过了100多个,主导制定了9项国家标准(听着是真够霸气了)。比如那个越野专用电池包,能应对从-30℃到60℃的极限温差,让发动机的适应性拉到一个新的高度。还有越野场景识别功能,可以精准识别32种特殊路况,那种全面到细节的东西,已经不是“模仿就能照搬”的水平了。
3. 技术靠谱,得市场说话。销量和营收都出来了。
技术再牛,消费者不买单,那也是白搭。数据更说明问题——2023年初,第一批用上Hi4技术的车型上市,卖得是真不错。到2025年年底,销量破了41万台,营收带来900多亿元,市场认可度直接炸了。尤其在长城擅长的硬派越野市场里,拿到52%的市占率,那可是从10%的起点一路爬坡到半壁江山啊。海外市场也给力,这款技术直接推了19个国家,海外销量光前9个月就冲了4万台,技术过硬了才能这么牛。评审看这一串数据,给满分不过分吧?
长城的技术跃迁:从“模仿者”到“制定者”,这条路走得不容易
这次获奖,真不是运气好就随随便便拿到的,是长城从根上打磨技术一路砥砺才走到今天。20年前的长城能干啥呢?拼命跟,买合资技术改改用,还得看人脸色。再看看现在,不仅能自己研发,还能定义规则,这蜕变速度足够亮眼。
最经典的,比如柠檬混动DHT技术,上线之后直接把合资品牌的技术垄断给打破了,专利也拿了小两百个;后来研发的纵置9AT变速器,一举搞定了国产车企对进口变速箱的依赖难题。
Hi4就是这些基础上爆发出来的大招。一年的研发经费100多亿,支撑着上万名工程师“死扣每一个螺丝钉”。2025年再看成果:自主品牌硬派越野市场从2019年占比26.9%,发展到今年已经拿下80%——长城这条技术深耕的路子,硬是从边缘做到了主角。
争议本质是专业标尺和公众认知在打架
其实这争议是大众感性认知和专业评审标杆之间的矛盾。别的不提,咱从专业标尺说起,院士领队的评审团队整个过程的严格性,数据造假都没空间,专家的声誉就搁那儿,你想不较真都不行。而反方呢,很多自然带着品牌偏好滤镜,有情绪在里面,一时间也难平。这种“认知错位”,其实一点不稀奇。
还有人说,为什么不奖技术更炫的纯电,而是奖混动?但用道理讲,混动技术现在的关键是普惠价值:花不多的钱,能让普通家庭享受高等级的出行体验。这种技术进步,是平权性的,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的话,更有意义。消费”和“普惠”概念碰撞,这可能才是正确解读争议背后的逻辑。
说到这儿,差不多明白了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颁特等奖给长城,它可不是随随便便的“流量奖”,背后的权威背书和专业标准就不多说了,杠精们的嗓门再大,恐怕也难掩长城这次技术上实打实的突破。或许这个奖项的确不是能立刻让所有人信服的,但技术从来都是时间的朋友,最终能赢得市场和专业评判的喜欢,这显然才是长城最有底气的地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