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头一天,我估摸着汽车圈不少人是彻夜未眠。
他们办公室里大概是烟头堆成了山,咖啡续了一杯又一杯,空气比西伯利亚的冷风还呛人。
为啥?
比亚迪甩了个数字出来:44.17万辆。
一个月。
就这么多。
说真的,这玩意儿已经不能叫销量战报了,这就是一封战书,直接糊在了所有还在观望的合资品牌脸上。
我到现在还记得几年前,比亚迪那副在泥地里摸爬滚打的土味模样,那时候你要跟我说它一个月能卖四十多万台车,我高低得让你先吹个酒精测试仪。
可谁能想到,生活这剧本,比小说还敢写。
当初那个土里土气的愣头青,转眼就穿上高定了,还顺手把宴会厅的桌子给掀了。
最有意思的,是它这套操作,不是靠什么歪门邪道,你把这44万辆拆开揉碎了看,会发现这是一套立体化、集团军式的降维打击,而且拳拳到肉。
先说那个秦PLUS,国庆节前夕直接喊出了6.98万的“地板价”。
当时圈内人笑话这是杀鸡取卵,自损八百。
现在看,咱们都成了那个笑话。
这哪是自损八á百,这分明是抡圆了胳膊,给了同价位合资油车一记大耳光。
一辆挂着绿牌、免着购置税、一公里烧油不到四毛钱的插混车,卖得比飞度还便宜,你说这仗还怎么打?
很多捂着钱包过日子的老百姓,根本不用做选择题。
一个月七万多的销量,就是最真实的民意。
如果说秦的打法是简单粗暴的“价格屠城”,那海洋网玩的就是“攻心计”。
海豹和海狮这两员大将,联手砍下十一万订单,一个主攻年轻人的运动细胞,一个深耕家用市场,稳得一批。
底下还有海鸥、海豚这种十万块级别几乎没有对手的“小妖精”负责扫荡战场。
基本上,比亚迪现在是织了一张天罗地网,不管你有多少预算,想买个什么类型的车,它总有一款车在那个价位段里,用一种近乎“作弊”的性价比等着你。
最绝的,还是比亚迪现在敢上桌打高端局了。
这就好像一个街头打架的古惑仔,突然有一天穿着定制西装,跟你讨论起了拉菲的年份。
腾势一个月稳定破万,新出的方程豹,第一个月就卖了三万多台,这就有点不讲道理了。
它传递出的信号很明确:中国人买车,已经过了那个“能开就行”的阶段,开始讲究品质、讲究个性、讲究情绪价值了。
至于仰望U8,那个卖一百多万的大家伙,虽然销量数字不大,但它的象征意义太大了。
它的存在,就是一个活广告,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俺们家连百万元的硬货都能造出来,你买我那二三十万的车,技术上能亏待你?
这一整套组合拳下来,低端走量,中端抢市场,高端拔形象,逻辑严密得令人发指。
不过,爬得越高,风就越大。
当你的体量到了一个月四十多万台的时候,你就成了“武林公敌”。
这种地毯式的产品轰炸,会不会导致自家产品左右互搏?
快速扩张的经销商和售后体系,服务质量能不能跟得上?
还有那增长迅猛的海外销量,面对越来越诡异的国际贸易环境,到底是蜜糖还是砒霜?
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毕竟,牌桌上的对手们也都不是善茬。
问界新M7的订单量已经让余承东笑得合不拢嘴,理想的纯电MPV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还有小米那只最神秘的“大鲶鱼”也快要下水了。
这个江湖,从来就不缺狠角色。
比亚迪用一份炸裂的销量,给今年的“金九银十”画上了一个惊叹号。
但这更像是一场大战前夕的序曲。
真正的好戏,恐怕还在后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