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困人事件,隐藏门把手惹议,安全设计引发关注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一辆新能源汽车上演了现实版“密室逃脱”:司机怎么都打不开车门,被困在了密不透风的车厢里。当事人焦急失控地拍打玻璃,喇叭鸣个不停,围观者一脸懵,只能拿手机拍、打120,寄希望于救援及时赶到。阳光照进车窗,一切就在空气慢慢变稠、汗滴不断滑落的车厢中进行。有人问:如果你是里面那个人,能想起来怎么活着出去吗?

要搞清楚这类新闻事件,咱不妨冷眼旁观一下这个过程。门把手——这个在汽车设计里“颜值出挑”却被大家忽略的家伙,成了全局的主角。当下不少新能源车,都喜欢用一体化、无缝设计的“隐藏式门把手”。这种把手刚出来时,的确是技术创新:一九四七年,某位脑洞设计师为减少风阻,把门把手藏进车门;后来克尔维特等经典跑车也学着来,炫酷兼顾实用。直到特斯拉Model S火到一塌糊涂,隐藏门把手成了“新势力”标配,明星网红竞相安利,所有品牌都怕慢半拍,统统加戏。

不过,一件事没被记者们挖出来之前,大家是很难发现里头的“机关”藏得有多深。这些门把手可不是机械连杆,而是靠12V电瓶供电的电子装置。小电瓶被孤零零地安在车头或车尾,碰撞时最容易受伤。换句话说,“高科技门把手”就像个要伺候的小公主,电一断,就再也拉不开,活人立刻变成“困兽”。美国已经有人投诉:小孩卡在车里,被困生死线,只因电瓶坏了。以至于现在,NHTSA(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和特斯拉Model Y正在被调查。

其实办法不是没有。大众、奥迪乃至小米YU7等车型,门把手上就做了双保险——轻按是电动,用力拉直接变机械。电断了,也能野蛮拽开。极越和福特Mustang Mach-E想得更细,门把手里藏了个能顶三天的小电容。但要问市面上普及了没有?非常遗憾,绝大部分品牌只顾设计好看,安全能省就省。谁让目前法规没有明文规定,反正没出了大事,能省个零件省个零件。

聊到这儿,难免想问一句:车企到底是想卖科技,还是想卖名声?别看造车人平时高谈AI、自动驾驶、各种智能交互,真正涉及到人命关天的时候,居然还靠侥幸心理。“反正概率低,出了事再补救。”说白了,技术的美它可以追,人的命可没法试错。

现实往往比新闻更有讽刺色彩。其实业内不少“心明眼亮”的工程师早就未雨绸缪,把机械逃生拉手悄悄藏在把手里——宝马i5、极狐阿尔法S5等等,都有机械备用方案。业内标准也不是没人关心,中汽研今年已经专门针对电动门逃生功能制定了控制标准。但规矩并没普及到所有产品。法不责众,困车门才成了新瓶装旧酒,倒霉的永远是普通人。

好在用户终究不是傻子。车市这些年的潮流大家都见过:智能手环、手机新配色、屏幕刘海、极简中控,哪个没过时?就是你嫌旧,厂商才卖新。可“安全”两个字,真不是“潮流”这么儿戏的事儿——它只等于一行事故名单上的生和死。

退一步说,如果你出点意外,连门都没法自己推开,只能等120或119来砸玻璃。高科技到这会儿,就是个高档笼子。一架汽车烧起来,车厢百花齐放的科技配置,也只能做陪葬——用户不需要“概念车里的活人标本”,只希望能走得出去。

新能源车困人事件,隐藏门把手惹议,安全设计引发关注-有驾
新能源车困人事件,隐藏门把手惹议,安全设计引发关注-有驾

说了半天,当设计师把汽车安全变成高科技噱头,门把手就被悄悄推到了“生死局”的门槛外头。甚至有点像医生面对“能否手动除颤”:理论永远说得很美,实际靠谁“人定胜天”?设计师、品牌、法规、用户谁都不傻,可谁都懒得先动一动小指头——告别运气,流程上补一刀,就是万无一失?

写到这里难免自嘲,搞专业这么多年,真应了那句话:用户买的不是车,是活下去的机会。设计一时新潮,命可不能拿来当“流行色号”试水。机械逃生手柄,或许对于某些高冷的品牌来说是美的不完美,但生死关头,谁还在乎门把手够不够拉风?

最后,把这个问题留给你:如果下一次新闻再响起,困车的是你,电断了,门打不开,你还会觉得“隐藏式门把手”是一种进步吗?安全应不应该被“好看”或“科技”拿来做交易?要是再下一辆智能新车没了机械开门功能,你敢买吗?还是说,“等等党”才是活得最久的那个智慧选手?

门,是开的好,还是关的好?我只能说,有些新设计,真的给不了人第二次机会。

新能源车困人事件,隐藏门把手惹议,安全设计引发关注-有驾
新能源车困人事件,隐藏门把手惹议,安全设计引发关注-有驾
新能源车困人事件,隐藏门把手惹议,安全设计引发关注-有驾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