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家人们,今儿个咱啥也别聊,就盘一盘那个在上海大马路上,自己跟自己“过唔去”,活活把自己烧成一副骨架的理想MEGA。
说真的,半夜刷到那视频,我手里的泡面都差点扣自己脸上。
不是咱没见过世面,是那场面忒“带劲”了。
一辆活脱脱的人民币,前一秒还“公路高铁”呢,安安静静地跑着,下一秒,车底“轰”一声,直接就给你上演一出原汁原味的《烈火雄心》。
那火苗子蹿起来的速度,比猴子爬树还快,几十秒的功夫,一辆崭新的大车就直奔“报废风”去了。
车上俩大哥,那逃生的姿势,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连滚带爬,其中一个大哥估计是心疼车里的宝贝,还想折回去抢救一下,结果那火舌一撩,得,啥念想都没了。
成年人的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有些东西,真不是你想拿就能拿得回来的。
就在咱们这群吃瓜群众还没整明白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时,理想汽车的公关稿,踏着七彩祥云就来了。
写得那叫一个严丝合缝,滴水不漏,堪称当代《孙子兵法》之“公关篇”。
你把那稿子掰开了揉碎了看,核心思想就八个大字:“车门能开,人没报销。”
“事故发生时,车门顺利打开,驾驶员和全体乘客全部安全离车。”
你琢磨琢磨这话。
它压根没提为啥好端端的车会自己着了,也不解释为啥没有磕碰就原地爆炸,而是用一种近乎炫耀的语气,把你的视线从“车为什么会烧”,巧妙地转移到了“看,我们的车就算烧成灰,车门都能打开哦”这个“伟大”的设计上。
这感觉就好像你花大价钱买了个据说刀枪不入的保险柜,结果某天回家发现保险柜让人撬了,东西丢光了。
你气冲冲地去找厂家,人家客服小姐姐用最甜美的声音跟你说:“亲,虽然您的财物不见了,但您有没有注意到,我们保险柜的门把手,在被撬开的时候,是不是依旧闪闪发光,手感顺滑呢?”
嘿,这事儿闹的。
当然,人没事,比什么都强,这是天大的好事,咱必须承认。
毕竟,车烧了是财产损失,人要是没了,那故事就彻底悲剧了。
可咱也得掰扯明白一个理儿:咱们花几十万买车,买的是一个移动的家,是一个能遮风挡雨的铁壳子,而不是一个测试极限逃生技巧的道具啊!
车门能在关键时刻打开,这是最基本的底线,是造车新势力必须履行的“本分”,怎么就成了能拿出来大书特书的“本事”了呢?
咱们把日历往前翻翻。
几个月前,杭州高架上,也有一辆理想MEGA因为追尾起火。
那会儿,车主也是毫发无伤地下来了,甚至还有闲情逸致回车里拿了个东西。
当时大家还觉得,你看,理想这车安全性还是过得去的,撞成那样了人都能出来。
可这回上海这事儿,性质可就全变了。
后车的行车记录仪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这辆MEGA没跟谁“亲密接触”,也没去“亲吻”马路牙子,就这么正常地开着,唱着歌,突然就“火冒三丈”了。
这就好像一个人好好地在街上走着,突然脚底板自燃了,这就超出咱们普通人的理解范围了。
这就把一个藏在冰山下面的问题给炸了出来:咱们现在天天挂在嘴边的新能源汽车安全,尤其是这个神神叨叨的“电池安全”,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曾几何
时,我们开电车最怕的是啥?
续航焦虑。
生怕开着开着,车子在半路“罢工”,自己就成了那荒郊野岭最靓的仔。
后来,各大厂家跟打了鸡血似的,疯狂内卷,什么弹匣电池、刀片电池、麒麟电池,名字一个比一个威武霸气。
宣传片里,恨不得把电池扔进炼丹炉里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它都能毫发无伤。
给咱们营造的感觉就是,这电池,稳如老狗。
然而现实呢?
一次次的自燃事故,像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抽在我们这些对“黑科技”深信不疑的脸上。
理想MEGA这把火,之所以烧得这么刺眼,正是因为它顶着“旗舰”和“移动的家”这两个光环。
一个家,最起码得让人觉得踏实吧?
要是这个“家”随时有可能变成一个烤全羊的炉子,那你里面的彩电、冰箱、大沙发再高级,又有啥用呢?
现在,皮球踢给了理想,也踢给了相关部门。
咱们这些看客,也只能等着最终的调查结果,看到底是偶然的“天灾”,还是设计上的“人祸”。
这个答案,恐怕不仅关系到理想一个品牌的声誉,更牵动着所有想拥抱新能源时代的人的心。
所以啊,下回当一辆号称“未来科技”的大家伙从你身边悄无声息地开过去时,你心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会是“真酷”,还是会下意识地嘀咕一句:“哥们儿,你这车,安全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