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梗概
时间:近期
地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人物:新能源汽车车企、车主、测评博主
事件: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夸大宣传、质量问题和测评造假现象。车企在广告中夸大续航里程、自动泊车等功能,实际使用中却存在严重偏差。测评博主收取高额费用,发布虚假测评结果,掩盖车辆真实性能。部分车型质量问题频发,如中控屏黑屏、刹车失灵等,车主维权困难。整体市场从“弯道超车”转向“弯道翻车”,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度下降。
---
新能源汽车:从“黑科技”到“黑作坊”的魔幻变身
最近,新能源汽车市场热闹非凡,但这份热闹背后,却藏着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车企们似乎把《广告法》当成了科幻小说,广告里吹得天花乱坠,现实里却让人大跌眼镜。
先说续航里程。某新势力车企在广告里宣称,他们的车能从北京开到上海再折返,听起来简直比火箭还厉害。可实际情况呢?车主在高速服务区上演现实版“速度与激情”,四处找充电桩,恨不得把车推到充电站。广告里的小字标注“理想工况”,翻译过来就是“车停在实验室里,空调关到26度,司机体重不超过50公斤,路面平整得像镜面”。这种“理想”条件,现实中谁能遇到?
再说自动泊车。某品牌号称拥有“自动泊车黑科技”,广告里车能精准停进车位线,现实中却能把墙撞出个大坑。售后还振振有词:“您得在广告拍的那个停车场才行。”这话听着,简直让人哭笑不得。广告里的停车场,难道是个平行宇宙?
测评圈也不甘落后,成了“付费表扬大会”。某百万粉丝博主对着一台连车门都关不严的车,愣是说出“NVH静谧性堪比图书馆”,转头就收了车企七位数“咨询费”。有网友扒出,某宣称“连续1000次充电无衰减”的测评,其实是充到99次就偷偷换了块新电池。在流量密码面前,数据诚可贵,钞票价更高。
至于质量,某些车型堪称“移动故障博览会”。中控屏黑屏是“系统在深度学习”,刹车失灵是“能量回收系统在适应驾驶习惯”,就连车底漏液都能被解释成“新能源特有的能量转化现象”。有车主调侃:“买这车送的不是充电桩,是全年24小时道路救援年卡。”
当新能源汽车从“弯道超车”变成“弯道翻车”,当“智能驾驶”沦为“智障驾驶”,车企们忙着在发布会上秀PPT,却忘了消费者要的不是科幻大片,而是能安心开的代步工具。毕竟,谁也不想开着一台“广告里的神车,现实里的麻烦”,在修车厂和维权站之间反复横跳。
或许某天,某车企敢拍着胸脯说“我们的车,广告里有的,现实里可能也有”,那才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最伟大的“技术突破”。
新能源汽车市场,该醒醒了。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