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啊,说到汽车产业,真是一天一个样。
无论是智能化还是电动化,整个行业都像是踏上了高速路,谁都不敢停下来。
前些天看了余凯博士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的发言,真有些感触,觉得有些东西说得特别透。
今天咱们就不兜圈子,直接聊聊我对这事的看法,都是实打实的想法,咱用最朴实的语言,大家一起琢磨琢磨。
现在汽车圈子里竞争有多激烈,不用我多说,大家心里都清楚。
过去还有点“老大带头”,现在谁都有机会,都能做出点事情来。
新势力崛起,老牌车企想办法转型,供应链也在重新洗牌。
你说,这样的大环境,企业到底靠什么能活得久?
能活得好?
听了余凯博士的分享,我觉得他那个观点其实挺实在,就是企业活得长比活得炫重要。
你看,现在有些企业喜欢“秀肌肉”,整点花里胡哨的概念,实际上真到了关键时候,能不能顶住风浪,还得看能不能一直活在牌桌上。
这句话其实一点都不玄乎,企业不是比谁一时风头最劲,而是比谁能一直留在市场里,能在变局中不断找机会。
说白了,只要没倒下,未来就有可能创新,就能给社会带来价值。
他还把企业的生存环境分成“生门”和“死门”,挺有意思。
很多公司一门心思扑在怎么“抢生门”,怎么抓机会。
但地平线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打法——把七成精力都用在盯死门上,研究风险,防范风险,尽量不踩雷。
这种思路在国内其实挺少见,大家普遍都觉得机会来了,冲就是了,很少有人真敢把主要精力放在防风险上。
地平线的做法就是认认真真盘点,哪地方可能有坑,哪里可能翻车,提前把问题堵死。
你说,这不是“胆小”,而是成熟的企业家思维。
在快速变化的产业里,谁能防住大雷,谁活得久,谁才能最后赢。
财务上地平线很保守,产品规划也不跟风。
现在很多人都说无人驾驶有前途,地平线却不盲目追热点,先从辅助驾驶一点一点扎根,慢慢积累技术和经验。
等到时机成熟,再出手更“炫”的城市NOA。
整个过程就是步步为营,不当明星,不靠一时的爆点吃饭。
其实,这种“耐得寂寞”的风格特别适合当下中国企业。
很多新兴公司刚有点名气就想膨胀,但实际上任何产业都是需要时间沉淀的。
耐心、稳健,这才是企业活下去的关键。
余凯博士还强调了他们公司的文化——“成就客户、耐得寂寞”。
这八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现在有几家企业真能把“耐得寂寞”当信念?
很多公司都想着怎么赶紧赚钱,怎么赶紧上市,怎么拉融资,耐得住寂寞的很少。
实际上,产业变革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谁能把心沉下来,不被一时的风潮带偏,谁才能穿越周期,长远发展。
我还特别认同余凯博士说的那个“旅程”的概念。
地平线把产品品牌叫“Journey”,寓意不是一场狂欢,而是一场持久的征程。
企业经营不是办派对,而是要经得住时间考验。
你看那些真能活下来的企业,哪一个不是熬过了各种艰难险阻?
谁不是靠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还有一点我觉得挺有意思,就是产业分工和协同。
余凯博士分享了他对PC、手机行业的研究,说到产业周期先是垂直整合,后是分工协同。
我觉得这个观察特别有价值。
大家还记得吗,早些年PC、手机行业都是一家公司从头做到尾,后来开放了,专业公司各做各的,产业效率就提升了。
汽车产业其实也在经历类似的过程,刚开始大家都想自己搞定所有环节,后来发现还是专业分工好,一环扣一环,谁擅长就做谁的事,整个产业才更有生命力。
现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也是这样,垂直整合和生态分工并存。
以后谁能真正拥抱开放,谁能和更多优秀伙伴协同,谁就能赢到最后。
这不是嘴上说说,而是产业规律。
你搞垂直自研,表面上一切都可控,实际上容易变成“熵增系统”,决策不够客观,市场反馈慢,最后容易掉队。
而开放、协同,彼此互补,谁都能提升效率,谁都能在变化中找到新的机会。
地平线做得好的地方就是技术深耕+开放合作。
他们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和全球优秀伙伴一起发展。
比如跟德国博世、日本电装合作,拿下了不少海外订单,证明了中国企业不光能在国内拼,还能在全球市场立足。
你看现在全球化竞争这么激烈,不懂得合作、不懂得开放,怎么可能在海外混得好?
各地法规、市场环境千差万别,你自己单打独斗,很快就会碰壁。
只有找对伙伴,分工协同,才能把事情做成。
这种敬畏市场、重视合作的态度,其实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必须具备的思维。
过去很多公司都觉得自己有技术就能横着走,现在谁都知道,你得懂规则,得会合作,更得把自己变成全球生态的一部分。
谁能做到这些,谁就能真正走得远。
说白了,长期主义才是王道。
那些“快钱”生意,风头过了就没了。
真正能穿越产业周期的企业,都是慢慢积累,稳扎稳打。
地平线十年下来,就是靠着“慢慢来,踏实干”,才有了今天的积淀。
技术得慢慢迭代,风险得逐步排查,合作要一点点拓展,这些都急不得。
汽车行业不是投机取巧的地方,谁都想做“好生意”,但“好生意”从来都是下苦功的结果。
现在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咱们不能光看表面的热闹。
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深耕、风险管控、开放合作,这三点缺一不可。
你有了核心技术,能顶住市场风浪;你能防范风险,就不会被一时的挫折打垮;你能开放合作,就能在全球市场不断壮大。
说到底,这才是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余凯博士的话我觉得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他说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漫长征程,耐得住寂寞、坚守初心,才能走得远。
现在太多人浮躁,觉得只要有点名气、有点资本,就能一飞冲天。
其实,真正的行业领头羊,都是熬过了无数个寂寞的日子,咬牙坚持、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你看地平线,十年如一日,遇到风口不跟风,遇到诱惑不动心,只想着把技术做好,把客户服务好。
这样的企业,就是产业升级、行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未来的汽车产业,肯定是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协同。
谁能在这些方向上布局,谁就能抓住下一轮机会。
中国企业现在已经到了“走出去”的阶段,国内市场不再是唯一选择,全球市场才是最终舞台。
你没点技术,没点合作伙伴,没点长期主义的耐心,是撑不住的。
地平线的实践给大家做了个榜样,靠着“敬畏风险、拥抱协同”,一步步把自己做强做大,也给整个行业树立了方向。
最后说点心里话,现在中国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冷静”和“定力”。
别以为风口总在你这,别觉得一夜暴富是常态。
做企业,做产业,都得有点“耐得寂寞”的精神。
技术慢慢磨,市场慢慢开,人才慢慢养,合作慢慢扩,风险慢慢防,方方面面都得下功夫。
做好这些,你就是行业里的“常青树”,不是昙花一现。
未来中国汽车产业一定能在全球产业链里有更大的话语权,但这个过程绝对不是靠一时的冲动和投机完成的,而是靠一群像地平线这样踏实干、稳健走的企业慢慢积累出来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敬畏风险,拥抱协同,耐得住寂寞,才能走得远。
这是余凯博士的生存智慧,也是中国企业未来该走的路。
大家伙都得记住这个道理,别让一时的风头冲昏了头脑,慢慢来,肯定能赢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