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区地库里,电车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
前两天碰到邻居,开着一辆崭新的乐道,就是蔚来那个新牌子。
我随口问了句感觉如何,他挺实在,说:“后备箱能装,小孩坐着不晕,关键是能换电,出门方便,感觉就是一辆不用操心充电的蔚来。”
他这句话信息量挺大,点透了最近那个刷屏新闻的底层逻辑——蔚来月销破4万。
这数字单拎出来,在今天这个神仙打架的市场不算最扎眼的,前面还有比亚迪这种巨无霸。
但它的意义不一样,这4万台里,蔚来主品牌卖了1.7万,乐道卖了1.7万,还有一个小车萤火虫卖了将近6千。
这结构,就有意思了。
它标志着一个持续烧了十年钱、被无数人质疑过的商业模式,可能真的要跑通了。
我们得把这事儿拉长时间轴捋一捋。
过去十年,聊到蔚来,绕不开两个字:烧钱。
尤其是那个换电站,简直是烧钱的无底洞。
一个站点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动辄上百万,蔚来硬是铺了三千多个。
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简直是疯了。
传统车企的逻辑是卖车,车卖出去,后续的加油充电是社会资源的事。
特斯拉的逻辑是卖车+卖铲子,超充站是护城河,也是未来的利润点。
但蔚来的逻辑完全不同,它是在构建一个封闭的“能源内循环”。
这就像自己花钱修了一条私家高速公路,然后只允许自家品牌的车在上面跑。
路修得越多,维护成本越高,但路上跑的车如果不够多,那这条路就是纯粹的负资产,每天都在失血。
2019年蔚来最惨的时候,股价跌到1块多,大家都在算它账上现金还能烧几个月,这条“私家高速”眼看就要烂尾。
所以,理解蔚来过去所有的战略,都得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如何摊薄这条“私家高速”的建设成本?
答案只有一个:让更多、更多不同价位的车,都跑在这条路上。
最早,只有蔚来一个品牌的车在跑,均价三四十万,像是给这条高速设置了高昂的过路费。
能跑得起的车主毕竟是少数,所以哪怕蔚来服务再好,月销也始终在一两万的水平徘徊。
这个流量,远不足以覆盖高速公路的折旧和维护。
怎么办?
降过路费吗?
不行。
蔚来主品牌好不容易立起来的高端人设不能自毁长城。
一旦降价,品牌价值稀释,老车主第一个不答应,这是道义有亏的事。
唯一的办法,就是开通“普通车道”和“经济车道”,让更多人能上路。
乐道,就是那条为家庭用户开设的“普通车道”,价格打到20-30万区间,精准切入主流市场。
它本质上是用蔚来的核心技术(三电、换电)做了一次“向下兼容”。
邻居那句话说得很对,他买的其实是“蔚来换电体系的入场券”,只不过这张券的价格更亲民。
萤火虫,就是那条“经济车道”,瞄准10万级市场。
虽然车小,但它同样能接入换电网络。
这就好比,不管你开的是劳斯莱斯还是五菱宏光,只要上了这条高速,都能享受三分钟补能的待遇。
这么一算账就清楚了。
这三个品牌,看似在打不同市场,实际上都在为一个共同的资产付费,那就是“换电网络”。
每多卖一辆乐道,每多卖一辆萤火虫,都在为这个沉没成本巨大的网络贡献一份摊销。
这就是典型的平台经济玩法,前期投入巨大的固定成本构建一个平台,然后通过不断扩大用户基数,让边际成本递减,最终实现盈利。
所以,这4万的月销,不能简单地看作是“蔚来牛逼了”,而应该看作是蔚来“填坑”战略的阶段性胜利。
它用十年时间挖了一个又深又大的坑(研发+补能体系),现在,终于通过多品牌矩阵,找到了足够多的土,开始往里填了。
这个过程,值博率其实很高,但风险也同样巨大。
历史上,通用汽车玩多品牌玩成了臃肿的恐龙,最终不得不砍掉好几个子品牌断臂求生。
大众集团的多品牌算是成功的,但那也是建立在燃油车时代平台化生产的巨大规模优势上。
蔚来的挑战在于,它是在一个全新的、规则未定的赛道上,同时下注“高端品牌塑造”、“重资产基建”和“多品牌运营”三场豪赌。
这三件事,任何一件单拎出来都足以拖垮一家创业公司。
蔚来能撑到现在,并且看到起色,本身就是个小概率事件。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事儿的启发在哪?
它说明,一个商业模式的成败,不能只看眼前的亏损。
很多时候,战略性亏损是为了构建一种长期壁垒。
关键要看,这个亏损是在“挖坑”还是在“填坑”。
如果钱烧在了核心技术、关键基础设施和用户生态上,那是在“挖坑”,未来有填上的可能。
如果钱只是烧在无休止的广告和价格战上,那可能只是在把坑挖得更大。
当然,现在就说蔚来彻底赢了,还为时过早。
4万月销只是证明了“私家高速”的商业逻辑具备了可行性,但离实现稳定盈利,把过去十年投的几百亿真金白银赚回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就像一个马拉松选手,跑完了最艰难的上坡路段,终于看到了平地,体力消耗巨大,但总算没被甩掉。
接下来的竞争,是耐力的比拼,是运营效率的比拼,更是成本控制的比拼。
毕竟,高速公路跑的车多了,管理和服务的复杂度也会指数级上升。
别到头来,路是修好了,车也多了,结果堵车堵得一塌糊涂,那就成了另一个故事了。
共勉共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