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车企慌了!安世芯片断供倒计时?客户夹在中荷之间太难了

欧洲车企慌了!安世芯片断供倒计时?客户夹在中荷之间太难了-有驾

一辆价值5万美元的汽车,可能因为一个仅值5美分的芯片而无法出厂。当荷兰政府的一纸命令撞上中国商务部的反制措施,全球汽车产业链的脆弱性瞬间暴露无遗。

2025年10月23日,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发布《致客户信》,驳斥荷兰安世半导体现任管理层散布的“不实信息”,强调所有在华生产并交付的产品均合法合规。 这封双语客户信的背后,是一场席卷全球汽车产业的供应链风暴。

十天前,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紧急发声:安世半导体芯片库存仅能维持几周。 这意味着,不久后宝马、大众、奔驰等汽车巨头的生产线可能因芯片断供而停摆。一场由地缘政治引发的商业危机,正让全球汽车客户陷入两难抉择。

欧洲车企慌了!安世芯片断供倒计时?客户夹在中荷之间太难了-有驾

01 风暴之源:一纸命令如何掐住汽车命脉

9月30日,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动用《商品供应法》强行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的运营,暂停原CEO张学政的职务,并任命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董事,实质剥夺了闻泰科技的控制权

安世半导体究竟是什么来头?为何它的命运能牵动全球汽车产业的神经?

这家源自飞利浦的半导体公司,在汽车芯片领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它是全球领先的分立与功率芯片IDM龙头厂商,小信号二极管和晶体管出货量全球第一,逻辑IC全球第二,ESD保护器件全球第一 。

更重要的是,安世半导体在看似不起眼但却至关重要的基础芯片领域占据了约40%的市场份额 。 这些芯片通常仅值几美分,却决定着价值数万美元汽车的命运。

荷兰政府的命令出台后,中国商务部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对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及相关产品实施出口管制 。 这家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企业,瞬间陷入中荷两国监管的拉锯战中。

02 库存告急:欧洲汽车产业进入倒计时

“如果安世半导体芯片供应中断的问题不能立即得到解决,欧洲汽车制造业可能会受到严重干扰。”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声明中透露出罕见的紧迫感 。

欧洲汽车产业的芯片库存仅能维持几周,这一时间表让众多车企陷入恐慌 。 安世半导体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的电力系统、照明和传感器中,一辆现代汽车需要成百上千个这样的芯片。

宝马公司首先感受到了压力。10月16日,宝马发言人向路透社表示:“我们正与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并不断评估情况,以便在早期发现潜在的供应风险。” 这种谨慎的措辞表明,供应链问题已经显现,但尚未导致全线停产。

大众汽车集团已经成立特别工作组,调查其供应商网络可能受到的影响。虽然大众并不直接采购芯片,但大量芯片被用于制造其汽车零部件 。

梅赛德斯-奔驰、Stellantis等车企也纷纷表示正在监控局势,并准备了特别工作组以减轻潜在干扰 。 一些美国汽车工厂最早可能在11月受到影响,由于问题的敏感性,多家车企拒绝透露姓名 。

欧洲车企慌了!安世芯片断供倒计时?客户夹在中荷之间太难了-有驾

03 客户两难:信荷兰还是信中国?

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与荷兰管理层之间的公开分歧,让全球客户陷入了两难境地。

荷兰安世管理层质疑产品合规性、质量标准和技术能力,而安世中国则坚决驳斥这些说法,承诺所有在华生产的产品均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和安世一贯的技术标准 。

对于汽车客户来说,这不仅仅是质量之争,更是一场供应链的生死抉择

如果相信荷兰方面的说法,转向其他供应商,将面临漫长的新供应商认证过程。汽车级芯片需要经过严格测试和认证,这一过程通常需要数月时间 。 而安世半导体的库存只能维持几周,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如果相信中国方面的承诺,继续采购安世中国的产品,则可能面临潜在的政策风险。荷兰政府与中国商务部之间的对峙若持续升级,可能导致供应链完全中断。

这种两难处境正是全球产业链政治化的真实写照。一位汽车供应商负责人坦言:“我们不再仅仅基于质量、价格和交货时间做决策,还必须考虑地缘政治风险。”

04 转单困境:寻找替代供应商有多难?

在理想情况下,汽车客户可以通过寻找替代供应商来应对供应链中断。但安世半导体在特定领域的市场地位使得这一策略困难重重。

在分立晶体管和二极管这一领域,安世半导体占据了约40%的市场份额 。 这种市场集中度是真正的生产风险,短期内很难找到合适的替代者。

即使是大型芯片制造商如英飞凌(市场份额约25%),也面临产能限制,难以迅速填补安世半导体可能留下的供应缺口 。 而且,汽车芯片的认证过程漫长而严格,新供应商需要经过大量测试才能被车企采用 。

德国汽车行业专家斯特凡·布拉策尔指出:“汽车芯片无法全面更换,即使有其他供应商可供选择,也要通过符合规范、资格认证等多道流程,短期内很难实现。”

这种困境在高端汽车芯片领域尤为明显。安世半导体的SiC器件在电动车高效能系统中举足轻重,占车用半导体成本的15%到20% 。 这些芯片直接影响电动车的性能和效率,替代难度极大。

05 价格波动:芯片市场已现恐慌情绪

随着供应不确定性的增加,芯片市场的价格已经开始出现波动。

部分芯片的现货价格已出现两位数跳涨,重演了2021年芯片短缺时期的价格乱象 。 一颗成本仅几毛钱的二极管,在2021年芯片短缺期间曾被炒至十几美元,类似的情况可能再次出现。

行业分析机构预计,四季度汽车芯片价格将明显上涨 。 这种价格上涨将进一步加剧汽车制造商的成本压力。

安世半导体在车规级Power MOS市场排名第二,在小信号MOSFET领域全球排名第一 。 这些芯片的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汽车制造成本。

分析师指出,如果安世半导体的供应中断持续下去,可能会推高电动车整车成本,压缩车企毛利率2-3个百分点 。 在汽车行业本就面临激烈价格竞争的环境下,这无疑将是雪上加霜。

06 车企应对:从囤货到转单的生存策略

面对潜在的供应链危机,汽车客户正在采取多种应对策略。

大众汽车已成立特别工作组,评估数百种零部件可能受到的影响 。 尽管大众不直接采购安世芯片,但其电池和电机模块中嵌入的二级芯片可能会受到影响。

宝马部分供应商网络已经受到影响,但宝马表示其工厂的生产仍在按计划进行 。 这种谨慎乐观的态度表明,宝马可能还有一定的库存缓冲。

Stellantis表示正在“与其他供应商合作,评估潜在影响,并制定缓解措施” 。 多元化供应链成为车企的共同选择

一些车企可能考虑囤积关键芯片库存,但这需要大量资金,且存在芯片过时风险。另一些车企则开始与本土芯片替代供应商接触,但如前所述,转换供应商需要时间。

中国车企相对情况稍好。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等企业本土化率超过70%,库存缓冲较强(约3-4个月) 。 但即便如此,它们的出口车型仍可能受到波及。

07 长期影响:汽车产业链重构不可避免

安世半导体事件不仅带来短期冲击,更可能引发汽车产业链的长期重构。

2021年“芯片荒”曾导致全球汽车减产约770万-1100万辆,如今安世事件就像是“续集”,放大了区域分化 。 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与成本效率同样重要。

汽车制造商可能会重新评估其供应链地理分布。过度依赖单一地区或单一供应商的风险已经凸显,多元化供应链将成为未来战略的重点。

同时,这一事件也可能加速芯片本土化生产的趋势。欧洲可能会加大本土芯片制造能力的投资,以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美国汽车创新联盟首席执行官约翰·博泽拉表示:“如果汽车芯片的出货不能迅速恢复,它将扰乱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汽车生产,并对其他行业产生溢出效应。没错,就是这么重要。” 这种认识将推动政策调整和产业布局变化。

08 危机中的希望:对话与合作仍是主流声音

尽管局势紧张,但各方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意愿仍然存在,这为危机带来了希望。

10月21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应约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就安世半导体问题交换意见。王文涛表示,中方高度重视中荷经贸合作,敦促荷方从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的大局出发,尽快妥善解决问题 。

同日,王文涛还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举行视频会谈,讨论安世半导体问题 。 这些高层对话表明,各方都意识到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表示,荷方高度重视荷中经贸关系,愿与中方密切沟通,为安世半导体问题寻找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 这种表态为妥协留下了空间。

欧盟也在从中斡旋,推动双方寻找解决方案 。 区域组织在化解贸易争端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些外交努力让人们看到,尽管存在分歧,但各方都明白全球化产业链合作的重要性,对抗并非最佳选择。

当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总裁穆希雅强调“目前的重点应该是寻找快速务实的解决方案”时,她道出了所有汽车客户的心声 。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在成本与安全之间,汽车客户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安世半导体事件将成为汽车产业链演进的重要催化剂,推动更加韧性、灵活的供应链建设。

风暴终将过去,而产业链的免疫力也会在挑战中不断增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