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有些事儿要不是邻居在那儿一惊一乍,咱们自个儿还真就揣着手傻乐,压根没觉得天塌下来了。
就说日本,这个隔壁住了几千年、历史上相爱相杀了无数回合的主儿,他们那个嗅觉,比天气预报还准。
最近,看了一圈日媒的报道,字里行间那股子酸中带服、服中带怕的纠结劲儿,看得我后背直发凉:嘿,敢情咱们在闷头干饭的时候,已经强大到能把邻居吓出“应激反应”了?
这事儿还得从2023年的东京车展说起。
想当年,那地方可是日本汽车工业的“圣地麦加”,丰田、本田端坐在神坛上,全世界的车企都得来朝拜。
那时候咱的国产车?
提起来都像个段子。
可谁能想到,就在去年,这圣地的风向,说变就变了。
中国车企,尤其是那个叫比亚迪的,愣是直接把展台杵在了会场最中央,那架势,跟去自家后花园遛弯似的。
好家伙,现场的闪光灯跟不要钱一样对着中国车猛闪,围着的人里三层外三层,热度愣是把主场作战的丰田给挤兑得没脾气了,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广交会现场呢。
特别是仰望U8秀了一手“原地掉头”的绝活,一群见惯了风浪的日本老工程师,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
这画面带来的冲击力,比你甩给他一沓厚厚的销售报表管用一百倍。
有家日本媒体在报道里哀嚎,说中国汽车工业好像就按了个快进键,十年干完了他们五十年的路。
这话说的,哪是追赶啊?
这字里行间的潜台词分明就是“降维打击”。
这就好比你苦练了一辈子独孤九剑,自认天下无敌,结果人家二话不说,直接扛着冒蓝火的加特林来了,这还怎么玩?
但说到底,车不过是一堆钢铁疙瘩。
真正让他们睡不着觉的,是开车的人,以及背后那乌央乌央、数都数不清的高智商大脑。
也不知道是哪个好事者,搞了篇所谓的“俄媒报道”满世界传,言之凿凿地说中国人平均智商107.43,冠绝全球。
这玩意儿听着就像是高级“彩虹屁”,真假姑且不论。
但有些硬核数据,才真叫人头皮发麻。
据说,在全球AI领域的顶尖人才库里,身在日本的华裔比例高达66%,而在美国的同个领域,这个数字飙到了恐怖的75%。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等于说,在决定人类未来走向的核心牌桌上,人家最牛的那几个玩家一抬头,发现对面坐着的一大半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自己人”。
这种冰冷的宏观数据一旦落到现实里,带来的就是最直接的文化休克。
日本媒体人加藤嘉一就讲过,如今在日本的大学里,汉语已经悄悄干掉了英语,成了最热门的第二外语。
当那些日本天之骄子们,和咱们清北的学生坐一块儿搞交流,那种被同龄人全方位碾压的震撼,比看一百篇“中国崛起”的新闻报道都来得刻骨铭心。
人家不光英语说得比你溜,国际视野、信息处理能力样样把你甩在身后。
这种感觉,就像你还在为打通关《魂斗罗》沾沾自喜,人家已经开始自己编程写游戏了。
这时候,他们焦虑的,早就不再是你的工厂生产了多少东西,而是你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个能不断造血的核心引擎。
当一个你眼里的“追赶者”,突然之间在牌桌上成了能制定规则的“庄家”,那种心理上的错位和认知上的撕裂是必然的。
所以你看现在的日本,对中国的态度简直就是大型“精神分裂”现场。
政客们前脚还在国际舞台上声嘶力竭地喊着“中国威胁论”,后脚就得陪着笑脸催国内的财团大佬们:“快,赶紧的,加大和中国的经济合作,去晚了连汤都喝不上!”
商界那帮人精的感觉就更直接了,四个字:爱恨交加。
过去,中国是他们闷声发大财的“金矿”,如今这“金矿”里不仅长出了比他们还壮的淘金汉,甚至还想连人带桶一起端走。
而真正有意思的是日本的年轻人,30岁以下的这代人,在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奶水里泡大,没那么多历史的裹脚布。
他们刷着TikTok,用着淘宝,甚至天天琢磨着怎么跳槽去字节跳动。
对他们而言,一个强大的中国,就跟日出东方一样,是客观现实,而不是需要争论的话题。
这种从上到下、从老到少的“认知分裂”,恰恰是咱们在全球这盘大棋里角色变化的最佳侧写。
所谓的“威胁论”,说白了,更像是一种旧时代强者面对新浪潮时的心理应激障碍,是优势地位被挑战后的一种不适应和不安。
东亚的未来格局会怎么走?
或许,答案就在我们这位邻居复杂、纠结又有点拧巴的自我认知重构中。
而这场大戏,显然,才刚刚拉开帷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