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荷兰政府三天接管安世半导体总部,一边是德国车企指着鼻子骂 “要喝西北风”。同样是 “抓主动权”,怎么荷兰人反而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这事说穿了就是场闹剧。荷兰人动作真快,9 月 30 日就掏出 1952 年《商品供应法》,冻结了安世全球 147 亿元资产,连中方 CEO 都火速换掉。可他们忘了,这家公司 70% 的产能都在中国东莞
果然三天后就遭了反噬。10 月 4 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公告,国内工厂的芯片一片都不准运出去。这下欧洲车企先慌了神,德国博世集团在供应链沟通会上透露,他们汽车生产线的 IGBT 模块 80% 都靠安世中国工厂供应。
你知道吗,荷兰这场 “夺权” 戏码早有预谋。美国 9 月 29 日刚出台半导体 “穿透式制裁” 政策。荷兰第二天就动手了,他们用《Vifo 法案》和冷战时期的老法律搭了个 “政策闭环”,本质就是借法律幌子搞政治投机。
更荒唐的是司法操作。阿姆斯特丹法庭连听证会都不开,当天就把股权托管给第三方。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随后发布声明,直言这是 “现代版经济强盗行为”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安世 2024 年营收 147 亿元人民币,中国区贡献了近一半。而我们手里攥着全球 50% 的封装测试产能。这就像抢了个餐厅招牌,却发现厨师和食材全在别人那儿。
10 月 18 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表态 “愿意对话”。可信任这东西碎了就难拼。说实话,全球化搞到今天,谁的产业链都不是孤立的。安世的车规级二极管占全球 35% 份额,特斯拉、大众都得用它的货。荷兰这一闹,整个欧洲汽车业都得跟着买单。
现在网友吵得厉害,有人说该硬刚到底,有人觉得该留谈判余地。但不管怎么说,这事给所有企业提了醒:全球化不是赌桌上的筹码,商业信用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你觉得企业在全球化布局时,该怎么平衡总部选址和核心产能?遇到这种 “规则突袭”,除了反制还有别的办法吗?欢迎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