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新国标落地,限速引争议,老款仍是主流

说到咱们现在的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真是闹得市场里里外外都沸腾了。其实,说白了就是国家对于我们骑的电动自行车又出了新标准,9月1号刚实施,商家、买车的、甚至送外卖的,都开始关注这事。但别看新规出来了,咱们暂时还没见到新国标的“正经”新车,眼下市场上卖的、骑的主力还是老款。这个变化,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又复杂,下面我跟大家掰开揉碎聊聊自己看法。

首先,大家都习惯了老款电动自行车。速度快、能载人、价位也比较亲民,尤其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通勤、接娃、甚至送快递、送外卖,电动车简直就是“生活工具”。现在突然告诉你车不能超过25公里/小时,超过这个数还要自动断电,这消息一出,很多人直接就懵了。为什么要限速?其实国家就是看到了电动车事故多、违规多,该管管了。这么多年来,因电动车速度太快,违章、追尾、碰撞等事故频繁,给道路交通、城市管理带来不少烦恼。

电动车新国标落地,限速引争议,老款仍是主流-有驾

但说实话,光靠限速能不能真的管好安全?这个我也是存疑的。限速肯定是有用,总不能大家都骑70、80公里,安全风险肯定爆表。但马上把速度切到25公里,很多人心里其实很不舒服。为了赶时间送外卖、赶公交,有人觉得还不如骑自行车快。网上这几天就有人总结,25公里“还没骑自行车快”。而且不少外卖小哥也叫苦,说不光影响收入,时间都不够跑单了。可是,我们换个角度想,安全是第一位的。任何一项改革,都会影响部分群体,关键是能不能做到“既安全又方便”,这需要不断平衡。

现在市面上卖的老国标车,还是最主流的,原因很简单,得等新国标车完全研发出来、投产上市,还要几个月时间。大部分厂家还在消化库存,就算新国标出来了,一时半会儿也卖不动,市民习惯了老款,有的甚至趁过渡期赶快买一台老标准的车,能多用几年是几年。不少人讲,不用考驾照,骑起来方便。这也印证一个道理,任何政策的落地都需要“适应期”,你别指望一朝一夕大家就自觉全买新国标。

相比2018年版国标,新国标虽然技术上提升了不少,比如限制塑料比例(不得超过整车5.5%质量),比如整车重量放宽到63公斤,还加了选配的北斗定位、动态安全监测之类的“高科技”,说起来是更安全、规范的,但这些东西实际生活里大家关心的远不如“我能骑多快”“能不能载人”“上牌方便不方便”这些现实问题。市场卖车的老板也挺聪明,为了促销,直接把“新国标”这几个字印在老国标车上,混淆概念。这种做法也难免,生意人总得想办法把存货卖出去,但对普通买车的人来说,肯定要睁大眼自己多问多查,别最后被忽悠了。

还有挂牌的问题,商家基本都说自己售卖的车能上牌,但有的需要额外费用,有的自己去车管所,大家买车之前最好提前了解清楚。现在市场其实就是“新旧交替”阶段,商家嘴上说“新国标”,实际上售的是老标准车,新车啥时上市谁也不敢保证,估计得等到年底。

这几年,市场其实已经见惯了很多“魔改”的电动自行车。什么超速、非法改装、拆掉限速器,一些门店甚至直接帮你“解锁”变超速,这些灰色的小门道,让原来25公里限速成了摆设。这种“解限速”服务以前都很明目张胆,现在新标准加了更多“技防”设计,比如电池组、限速器防篡改、加入定位功能等,但坦白说,技术上想做到绝对防改装,那成本就高了,企业未必愿意,消费者更承担不起。真的要根除“非法改速”,除了技术手段,加强法规监管还是必须配套上。

新国标的出台,不光是对电动车限速,其实侧重的是“安全性”问题。之前好多事故,实质上就是骑手不遵守交通、随意变道、抢灯、不让人,再加上速度快,谁都怕出事。所以国家在技术门槛和配套管理上都动了心思,除了速度、重量,还鼓励大家加装后视镜、定位器一类的。如果真能落实到位,有助于大家骑车更安全,减少事故,但只限速还不够,管理要跟上,道路环境需要多部门联动一起整治。

市场上现在还是老国标车当道,新规出来大家一边买车一边观望。有人着急趁过渡期买老款,毕竟用几年成本低,速度快还习惯。有人则静观其变,觉得新国标上路后才决定买不买新款。商家这时候既要去库存还得琢磨新货路子,说“新国标就是这几年的国标”,有点混淆视听,其实就是老酒装新瓶。没办法,生意不好做,谁都想多赚点。

关键是现在行业、消费者、监管部门都还在摸索。新国标技术、功能要求提高了,制造商生产成本也上去了,能不能开发出性价比高的适用车型,市场反响还要时间检验。与此同时,政府也给了不少缓冲时间,比如规定企业到明年8月31号前都可以旧新标准并存生产,11月30号前也可以并行销售,消费者手里有老车的不会立马强制报废,可以慢慢淘汰更新。其实这点是合理的,不给大家缓冲,肯定矛盾更大。

对行业来说,这次标准升级不是简单降速这么一条线,它还涉及国家层面的电动自行车规范化管理。你想啊,电动车数量越来越多,城市压力也大,这几年各地火灾、盗窃、违规占道等问题突出,只有规范生产、销售、使用,才能保障大家公共安全。所以新国标推出北斗定位、动态监测这些东西,好处是有技术数据支撑,将来管理也更系统。只不过,这些先进模块毕竟还是要靠大家自愿选择,强制推广也要考虑成本和实际需求。

不少网友在网上吐槽,觉得25公里/小时确实慢,尤其在大城市通勤路上,堵车加上速度限制,影响效率。但也有支持的,尤其想到孩子老人安全,宁愿慢点。一些快递、外卖行业受冲击大,国家和相关平台也相应调整,比如减少外卖骑手超时罚款,提高安全要求,这是好事,但新标准真能彻底消除快递送餐违规,实际还得看后续配套执行。

电动车新国标落地,限速引争议,老款仍是主流-有驾

其实,电动车新国标折射出了城市治理和公共安全的升级。标准不断提升,实际生活里大家得慢慢适应。市面上的老国标车,还会再撑一段时间,但咱们也要有心理准备。以后买电动车肯定没以前那么自由,再也不会骑得飞快,买车、用车、挂牌都得看细则、讲合规。对政策来说,给大家多点过渡,无论是商家、用户还是行业工人,都能更平稳过渡。

这一波标准升级,必然有阵痛。但总归目标也是为了大家出行更安全。买车的人得看清楚,不要被混淆的销售宣传骗了。经营的商家也要转型,不要玩文字游戏,该有的新标准就得落实。政府方面更要把好管理,实现技术加人性化引导,别让电动车成为马路上的“隐患王”。

电动车新国标落地,限速引争议,老款仍是主流-有驾

最后说一句,交通工具当然是用来方便老百姓生活的,不能因为过度管理让大家失去便利。但社会发展到现在,规范、标准、安全更应该是底线。电动车发展快了,也得有安全护栏。新国标是趋势,老旧淘汰是必然,怎么让大家平顺过渡,市场、政府、企业都要琢磨。希望以后咱们骑电动车,既方便、又安全,谁都不用提心吊胆,这才是最好的结果。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