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锅!车企发布会自曝续航打七折,你的电车理想彻底破碎?

今日重大爆料!

车圈里这事儿,简直比隔壁老王家的八卦还精彩,而且还带着点儿“啊?

还有这种操作?”

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咱们今天要关注的,就是这条新闻:某个新能源车企,在自家新车发布会上,直接把“续航虚标”这事儿,给“官宣”了!

炸锅!车企发布会自曝续航打七折,你的电车理想彻底破碎?-有驾

你没听错,兄弟姐妹们,不是我耳朵出了问题,也不是你理解错了,而是那位大佬,在台上眉飞色舞地讲了半天,最后来了一句:“我们这款车,在理想状态下,续航能跑XXX公里,但考虑到咱们实际用车环境,平均下来,可能要打个七折到八折。”

炸锅!车企发布会自曝续航打七折,你的电车理想彻底破碎?-有驾

我当时就懵了,脑子里闪过一万个问号:“不是吧阿sir?

这操作,秀到我头皮发麻!”

这就跟点外卖,商家说“我们做的都是真材实料,但送到您手里,可能只有一半是真材实料”一样,听着就让人血压飙升!

炸锅!车企发布会自曝续航打七折,你的电车理想彻底破碎?-有驾

【理想状态?

那我的钱包呢?

你想想,咱们买车,尤其买新能源车,图啥?

图的就是那份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图的就是那份驾驭未来的科技感,图的就是那份“未来已来”的从容。

而续航,那就是新能源车的“命根子”,是它的“身份证”。

就像我的手机,要是告诉我“这电池理论上能用两天,但正常用,一天都够呛”,那我买它图啥?

买个寂寞吗?

炸锅!车企发布会自曝续航打七折,你的电车理想彻底破碎?-有驾

那位大佬这话一出口,底下的观众,包括台上的主持人,估计都得原地石化三秒钟。

这不就是赤裸裸地告诉大家:“我这车,跑不远,但跑不远也是我‘理想’中的状态,你们实际开,就更别指望了。”

这可真是玩明白了“预期管理”的精髓,只不过,这“预期”管得有点太“出格”了,直接把消费者当成了“实验小白鼠”,用“理想状态”来忽悠,用“实际情况”来“收割”。

炸锅!车企发布会自曝续航打七折,你的电车理想彻底破碎?-有驾

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那个画面:一位车主,兴冲冲地提了新车,满心欢喜地规划着周末的自驾游,导航设定好了,零食准备好了,结果开出去不到半程,仪表盘上的电量就“SOS”了。

这时候他想起发布会上的话,只能对着空旷的荒野,默默地问苍天:“我的‘理想’呢?

它怎么就这么‘现实’地消失了?”

哎,想想都觉得心酸,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涉及到多少人的出行计划,多少人的“诗和远方”啊!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份初见的喜悦,岂能被现实的续航“悲画扇”?

炸锅!车企发布会自曝续航打七折,你的电车理想彻底破碎?-有驾

【技术解读?

还是“套路”解读?

当然了,那位大佬也说了,之所以有这个“理想状态”和“实际情况”的区别,是因为“实际用车环境复杂多样,包括温度、路况、驾驶习惯等等,都会对续航产生影响。”

这话听着,好像挺有道理,专业!

专业得让人想给他点个赞!

炸锅!车企发布会自曝续航打七折,你的电车理想彻底破碎?-有驾

但是,咱们作为老司机,作为用车社的老朋友,都知道,这“影响”是肯定有的,但“打七折到八折”这差距,是不是有点太离谱了?

你想想,一款车,它的续航里程,是经过严格的测试和标定的。

厂家在宣传的时候,通常会给出一个“WLTP”或者“NEDC”标准下的续航里程。

这些标准,虽然也不能完全代表所有人的实际用车情况,但至少是一个相对公平、客观的参照系。

而那位大佬,直接把“理想状态”和“实际情况”割裂开来,这不就等于是在说:“我给你的这个数字,只是个‘概念’,能不能实现,看你造化。”

这就像你去饭店吃饭,菜单上写着“招牌菜:红烧肉,100元/例”,你满心期待地吃完,结果服务员告诉你:“先生,这是我们厨师‘理想状态’下的红烧肉,考虑到您这个桌子的光线、您的口味偏好,以及今天猪肉的‘情绪’,所以您吃到的,是‘实际情况’下的红烧肉,价格嘛,就按‘实际情况’算。”

你说,这算不算“欺诈”?

更别说,很多新能源车企,为了追求“账面好看”的续航数据,可能会在电池容量、电控系统上做一些“优化”,但这些“优化”的边界在哪里?

会不会为了那一点点“理想续航”,牺牲了电池的寿命,或者安全性?

这都是咱们普通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根本无法触及的,也无从考量的。

而且,那位大佬这么一“官宣”,是不是在给其他车企开了一个“坏头”?

以后是不是大家都可以说:“我们的车,理论上能跑1000公里,但你们实际开,能跑个600就不错了。”

这不是在鼓励“虚假宣传”吗?

这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对消费者的信任,都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这“别”,别的不说,至少把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给“征”走了。

【消费者权益?

谁来守护?

说到底,这事儿,触及到的,不仅仅是“车好不好开”的问题,更是“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你花了钱,买的是一个产品,你期待的是这个产品能够按照宣传的性能来运行。

当你发现,宣传的性能,只是一个“美好愿望”,实际使用起来,大打折扣,这谁能忍?

我能想象到,接下来,会有多少车主,因为续航问题,去跟4S店理论,去跟厂家投诉。

到时候,厂家会怎么回应?

会不会又是一套“实际情况复杂多样”的说辞?

会不会又搬出“理想状态”来搪塞?

这就像前阵子,网上不是有个段子嘛:“我点了份‘豪华套餐’,结果送过来一份‘快乐水’和‘空气’。”

消费者要的,不是“概念”,不是“理想”,而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力”。

咱们用车社,一直以来,都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解读汽车。

我们关注技术,关注性能,更关注的是,这些技术和性能,能不能真正地为消费者带来便利和价值。

那位大佬的“官宣”操作,真的是让我开了眼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自信?

是一种“我说了算”的傲慢?

还是一种“反正你们也离不开我们”的底气?

说实话,我有点替那些买了这款车的消费者感到不值。

你们的钱,也是辛辛苦苦赚来的。

你们的期待,也应该是被尊重的。

这事儿,细想起来,真是让人有点“细思极恐”。

如果这种“官宣虚标”的模式,成为了一种“潜规则”,甚至是“明规则”,那我们消费者,还能相信谁?

我们还能怎么买车?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希望这次的事件,能成为行业“拨乱反正”的契机,让消费者看到“柳暗花明”的希望,而不是被“疑无路”的套路困住。

【别让“理想”变成“泡影”】

所以说,这事儿,就是一场对消费者信任的“极限挑战”。

厂家应该明白,每一次的“虚标”,每一次的“套路”,都是在透支自己品牌的信誉。

而信誉,对于一个汽车品牌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咱们作为消费者,也应该擦亮眼睛,多去了解,多去对比。

不要被那些华丽的辞藻和“理想状态”所迷惑。

选择一款车,不仅仅是看它的配置表,更要看它的“诚意”。

今天咱们聊了这么多,不是为了站队,也不是为了攻击谁。

用车社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都能买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好车,都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

有意思的是,那位大佬的“官宣”,虽然操作惊人,但也算是一种“坦诚”。

只不过,这种“坦诚”,是以一种最伤人的方式呈现的。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汽车,是服务于人的。

别让那些冰冷的“技术参数”,成为阻碍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绊脚石”。

不知道你们看完这事儿,心里是怎么想的?

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咱们一起探讨探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