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产汽车市场迎来了一波大型SUV的发布热潮。捷途纵横G700、领克900、极氪9x、岚图泰山、风云T11等新车接踵而至。
这些车型动辄五米长,有些尺寸甚至超越了奔驰GLS这样的传统豪华SUV,售价也攀升至30万元以上,高配版本更是逼近百万。为什么众多车企会不约而同地瞄准这一市场?这背后,是市场需求的深刻变迁。
市场需求,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看看当下的消费群体,中小型轿车或SUV,往往吸引的是单身或没有孩子的家庭,20到35岁的年轻人是主力军。
而中大型SUV,则更受有孩子家庭的青睐,尤其是那些“422家庭结构”——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两个孩子,30到45岁的消费者,成了这一市场的中坚力量。
特斯拉Model 3&Y、小米Su7+&Yu7、极氪001、蔚来ES6,这些中小型车型,满足了年轻消费者的日常需求。
但是,理想L8+&L9、蔚来ES8+、乐道L90+、腾势N8L*&N9等中大型三排SUV,却有着别样的称谓——“杭州揽胜”、“坪山区揽胜”、“芜湖揽胜”、“番禺揽胜”,它们更像是家庭出行的全能选手。
为什么会有如此统一的“大车”需求?这还得从人口结构说起。早期的独生子女政策,造就了大量的“421”家庭结构。
如今,这批独生子女已经成长为消费主力,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一个能同时容纳夫妻双方父母和孩子出行的移动空间。周末带一方父母和孩子短途旅行,五座车显然捉襟见肘,七座车成了更合适的选择。
经济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在许多中国家庭,尤其是非一线城市,汽车仍然是昂贵的“大件”商品。
一个家庭通常只有一辆车,这辆车需要满足所有场景的需求:日常通勤要经济灵活,周末家庭出行要大空间多座位,节假日返乡或长途旅行要能装载大量行李,商务接待还要有一定的体面和舒适性。
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一辆“全能”的车,六座或七座的SUV或MPV,既能当作大五座使用,又能在需要时变身“保姆车”或“接待车”,完美契合了“一车多用”的消费心理。
回望汽车历史,无论是当年的美系肌肉车,还是后来的日系JDM,以及德系高性能车,它们的兴起,无一不是政策、人口、经济等因素的复合型产物。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光靠进口和合资的全球车型,已经无法满足国内特殊的政策、人口、经济情况。
这也是各大品牌“大揽子”在今年扎堆推出的原因。前有理想探路并获得成功,其他厂商也迅速反应过来,纷纷加入到这场同质化竞争的格局中。
杭州湾揽胜、坪山揽胜、芜湖揽胜、番禺揽胜……一大批国产“揽胜”即将来袭,它们带着各自的技术亮点和预估价格,准备在2025年的汽车市场上大展拳脚。
杭州湾揽胜,预估价格35万级,上市时间2025年第一季度;领克900,技术亮点SPA EvO,同样在2025年第一季度亮相;坪山揽胜,预估价格40万级,与领克900同期上市;腾势N9,技术亮点易三方,也将在2025年第一季度与我们见面;芜湖揽胜和风云T11,预估价格都在20万级,分别计划在2025年第二季度和未知时间上市;番禺揽胜和传祺S7,预售价格也是20万级,上市时间定在2025年。
这些国产“揽胜”的涌现,不仅是中国汽车品牌实力的体现,更是市场需求深刻变迁的反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