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改名娃小宗又改回,经销商不答应,消费者说太陌生

得,这事儿吧,你要是光看个标题,估计也就“哦”一声过去了。

不就是个品牌换了又换回来的事儿嘛,商场如战场,决策失误,调转枪头,常有的事。

但你要是坐下来,点根烟,把这一个多月发生的事儿连起来咂摸咂摸味儿,那就有意思了。

这哪是商业决策啊。

这分明是一出在全国经销商和十几亿消费者面前,现场直播的、带点拧巴、带点仓促、还带点家庭伦理剧味道的“大型行为艺术”。

你猜怎么着?

主角一亮相,就想把自己家祖传的、擦得锃亮的老招牌给摘了,换上一块崭新但谁也不认识的霓虹灯。结果呢,底下捧场的街坊邻居(经销商)不干了,路过的看客(消费者)也满脸问号,最后没辙,又在夜里悄悄把那块老招牌给挂了回去,还假装啥也没发生过。

这一个来回,就一个月。

你品,你细品。这里头的故事,可比那几行干巴巴的新闻通稿带劲儿多了。

要我说,这事儿的关键,压根就不是“娃哈哈”和“娃小宗”这两个名字哪个好听,哪个更有商业价值。

关键在于,有人想用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去解一道复杂的人心题。

结果,算盘珠子拨拉得噼啪响,最后发现,人家根本不是跟你玩算术的。

咱们先倒带,回到一个月前。宗大小姐掌舵的宏胜系,大旗一挥,说以后咱们不叫“娃哈哈”了,改叫“娃小宗”。听着就像村里最阔的张大户家,儿子嫌“张记烧饼”这名字土,非要改成“Z.J.Pancake International”。

这操作,外人看着挺热闹,觉得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要搞品牌年轻化,要切割,要创新。

说得都对,但都说到了皮毛上。

这背后那股劲儿,翻译成大白话其实就一句:“别老提我爸,这是我的时代。”

你得理解这种心态。

一个在巨人肩膀上长大的继承者,最渴望的是什么?是证明自己不是个只会守成的“富二代”。她想让世界看到,她不仅能继承这艘大船,她还能亲手造一艘更快的快艇。

“娃小宗”,就是她那艘寄予厚望的快艇。

她可能觉得,“娃哈哈”这三个字,太重了。重得像块传国玉玺,捧着它,就永远活在开国皇帝的影子里。这三个字背后,是三十多年的江湖规矩,是盘根错节的人情世故,是无数经销商嘴里那声亲切又敬畏的“宗老板”。

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她:这是你父亲的江山。

所以,她要破局。

怎么破?最直接、最激烈的方式,就是换个名字。另起炉灶,另开一桌席。用一个全新的品牌,去打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商业版图。

从商业逻辑上讲,这叫“建立新认知”,听起来特有道理。

可问题是,“娃哈哈”这门生意,它从来就不只是一门纯粹的生意。

娃哈哈改名娃小宗又改回,经销商不答应,消费者说太陌生-有驾

它更像一个巨大的、靠着人情和信任维系的江湖。

而这个江湖里,最硬的通货,不是钱,是“娃哈哈”这三个字。

你跟一个在县城里卖了二十年饮料的经销商说,以后别卖“娃哈哈”了,改卖“娃小-宗”,包装换了,名字也陌生,但你放心,东西还是那个东西,甚至更好。

你猜他会怎么想?

他不会去研究你的PPT,不会去分析你的产品线有多健康,多新潮。他的第一反应是:“大小姐这是要干啥?跟我们这帮老家伙玩不来了?这是要洗牌?”

你看,问题出在这儿了。

对于宗馥莉来说,“娃哈哈”可能是一个需要迭代升级的“产品”,“娃小宗”是2.0版本。

但对于那些经销商来说,“娃哈哈”是他们的饭碗,是他们跟小卖部老板称兄道弟的资本,是他们闭着眼睛都能把货铺到村里最后一个小卖部的信任网络。这三个字,就约等于“稳定”、“好卖”、“能赚钱”。

你现在让他们“二选一”,要么跟新品牌,要么守旧品牌。

这不叫选择题,这叫忠诚度测试。

这就像一个帮派老大金盆洗手了,他女儿接班,第一件事就是把“忠义堂”的牌匾摘了,换成“奋斗者联盟”,然后跟堂里的兄弟们说:“以后跟着我混有肉吃,但得先退了以前的堂口。”

兄弟们心里能不犯嘀咕吗?

他们跟的,是“忠义堂”这块金字招牌,是以前老大立下的规矩和攒下的名声。你现在把根都刨了,我们凭什么信你这个新牌子能行?

娃哈哈改名娃小宗又改回,经销商不答应,消费者说太陌生-有驾

所以,经销商的抵触,是必然的。那不是商业上的不理解,那是情感上的不接受,是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巨大恐惧。

这盘棋,从一开始,就下拧巴了。

一方在谈商业模式和品牌焕新,另一方在想江湖道义和身家性命。大家压根不在一个频道里。

更有意思的是消费者这头。

品牌是什么?说白了,品牌就是你心里头的那点儿念想。

提到可口可乐,你想起的是夏天、是畅快;提到星巴克,你想起的是小资、是所谓的“第三空间”。

那提到娃哈哈呢?

对于我们这代人,尤其是80后、90后,AD钙奶的味道,就是童年的味道。那酸酸甜甜的液体滑过喉咙的感觉,能瞬间把你拉回到那个穿着开裆裤、在巷子里疯跑的下午。

后来长大了,不爱喝甜的了,但夏天打完球,或者开长途车犯困,在服务区买一瓶娃哈哈纯净水,那感觉还是那么亲切、那么踏实。

娃哈哈改名娃小宗又改回,经销商不答应,消费者说太陌生-有驾

它不是最好喝的,也不是最高端的,但它就像一个从小玩到大的老朋友,你平常可能想不起来,但一看见,心里就觉得妥帖。

这种情感连接,是花了37年,一代人的时间,沉淀下来的。

它是一种集体记忆。

“娃小宗”呢?它很努力地想讲一个关于“健康”、“新潮”的故事。但问题是,故事再好,也得有人听啊。

它就像你那个老朋友,突然有一天跑去做了个全脸整容,换了个英文名叫Kevin,跟你大谈特谈元宇宙和区块链。

你只会觉得:哥们儿,你谁啊?

消费者对“娃小宗”的陌生感和疏离感,是注定的。因为你试图用一个冰冷的商业概念,去替换一个有温度的国民记忆。

这事儿,从根上就错了。

所以,当经销商反弹、市场反应冷淡,这记重拳结结实实地打回来时,重启“娃哈哈”品牌,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这不叫“拨乱反正”,这叫“回归常识”。

这不是一次失败,反而可能是一次价值千金的领悟。

领悟到什么?

领悟到,有些东西,是不能用“新”与“旧”来简单粗暴地划分的。

父亲的遗产,有时候看着像个沉重的包袱,但你走累了,打开一看,才发现里面装满了干粮和水。

那个你急于摆脱的“光环”,其实也是你最坚固的“铠甲”。

坦白说,我很佩服宗大小姐的勇气。敢在这么大的一个商业帝国里,搞这么激进的动作,没点魄力是干不出来的。

但商业,尤其是关乎国民品牌的商业,光有魄力还不够。

还得有点对人性的敬畏,对时间的耐心。

一个品牌的建立,靠的是日积月累的信任,像文火慢炖。而毁掉它,可能只需要一个莽撞的决定,像往滚油里浇凉水——瞬间就炸了。

这次“闪电战”式的换标,再“闪电战”式地换回来,对“娃哈哈”这块老招牌的伤害,是实实在在的。

它让经销商看到了决策层的不稳定,让他们心里埋下了一根刺。

它让消费者看到了这个国民品牌的内部动荡,让他们对这个老朋友产生了一丝怀疑。

信任这东西,就像一面镜子,有了裂痕,再想恢复如初,难。

现在,牌子是挂回去了。

但那一个月里,被动摇的人心,被撕开的裂口,需要花多长时间,用多大的努力,才能慢慢弥补回来?

这才是“娃哈哈”接下来真正要面对的硬仗。

这仗打的,不是市场份额,不是产品创新,而是人心。

是如何让那些曾经感到被抛弃的老伙计们,重新相信你的承诺;是如何让那些被搞得一头雾水的消费者,重新拾起那份熟悉的情感。

说到底,这次折腾,像一场压力测试,把这个庞大帝国在交接时期的脆弱和矛盾,赤裸裸地暴露在了阳光下。

现在,风波看似平息了。

但所有人都看见了,原来这艘大船的甲板下面,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风平浪静。

接下来的航程,是会因为这次及时的掉头而更加平稳,还是会因为这次折腾留下的隐患而埋下更大的雷?

谁也说不准。

咱们这些看客,也只能搬个小板凳,继续看着。

这事儿,你怎么咂摸味儿?来,评论区碰一碰。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