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跑一圈,享界S9比56E多省20公里电,北京车主夜测数据让我重新理解了0.193Cd风阻系数的含义
上周三凌晨一点,北京五环上飘着小雨。几台电车约好夜跑,出发前表显电量都在85%左右。98公里跑完,群里开始报数:理想掉了18%,问界掉了16%,我这台S9掉了13%。起初以为是巧合,后来反复试了三次,每次都能稳定多跑15到20公里。
这事儿让我开始琢磨那些平时不太在意的细节。比如前轮眉和保险杠之间的缝隙,工程师把它磨到了零点几毫米。后视镜厚度削薄了4毫米多,连车标表面那些星轨纹理的凸起,都用精密机床控制在头发丝的几分之一。听着玄乎,但数据摆在那儿——风阻每降0.01,高速续航就能多出十几公里。周末去崇礼滑雪那趟,别人半路找桩补电,我一脚油到底。
SKP地下三层那个暗角,让我第一次相信机器
说实话,自动泊车这功能我一直当摆设。直到有天在SKP地库最深处那个照明差到手机闪光灯都不够用的拐角,看着这车自己把30度斜列车位一把怼进去,车身和旁边那台卡宴的间距目测不到20厘米。
系统用的是192线激光雷达搭配固态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黑得像矿洞的环境里,依然能提前判断车位地锁有没有放下。更绝的是等电梯和避让保洁车那段——横向闪避只给自己留30厘米余量,换我自己开,这种操作想都不敢想。
有次从望京SOHO地库开到国贸,全程没碰方向盘,比平时自己开快了8分钟。因为系统敢用那些20厘米的窄缝变道,人在那种情况下多少会犹豫。当然,复杂路况还得盯着,但至少媳妇再也不抱怨“你倒车怎么这么磨叽”了。
北京到上海1211公里,服务区只停了一次
增程路线争议大,我懂。但对春节要开回老家、在服务区排队充电能排到崩溃的人来说,实用主义排第一位。
上个月跑了趟京沪,满油满电出发,车上四个人,后备箱两百多斤行李。全程只在服务区停了一次——不是补能,纯粹上洗手间。到虹桥时表显还剩150公里续航,油箱里的油也就用了大半。
这套1.5T增程器热效率43%,转速比同级别发动机低300转,高速120的时候几乎听不见发动机声音。关键在于它会提前200公里预判路况:快到长下坡时自动把电池SOC放到25%,下山边走边充到35%,白捡了10公里电。
对习惯了油车补给节奏的人来说,这种“不抢桩”的底气,挺实在。
32英寸投影加25扬声器,移动影院不是说说而已
最开始看发布会,觉得这配置有点过了。直到周末带孩子去怀柔水库露营,车停在湖边,外面38度,车里开着空调看完《流浪地球3》——低频下潜到25Hz,车门板没有一丝共振,因为用了4公斤阻尼片加双层夹胶玻璃。
副驾后排座椅放倒到168度,腿托抬起来38厘米,整个人陷进去那个角度,跟家里那张人体工学椅差不多感觉。小孩在后排看动画,我和媳妇在前排处理工作,空调开了四个多小时,电耗也就一度多。
这种场景不是刚需,但体验过一次,车就很难再回到“纯代步工具”那个定位了。
望京那几条老路的减速带,最能验证底盘功底
开惯了的人都知道怎么斜着切那几条年久失修的减速带。但这车30公里时速直直碾过去,后排乘客头部晃动幅度小到几乎察觉不到。
空气弹簧加CDC主动悬架,每秒读取一百次路面信息,簧下质量比常规悬挂轻了15公斤。高速变道时车身自动降低15毫米,重心下移,整个侧倾控制在1.8度,比不少标轴行政级还稳。
有次老板在后排签合同,我特意观察了下,笔迹确实没断线。这种细节,或许就是工程师说的“途灵底盘”的意义。
手机APP直接上车,账号进度条完全同步
这代车机把手机生态打通得挺彻底。微信、B站这些高频应用直接上车,不用二次登录,连收藏夹和播放进度都同步过来。有次在家看了半集剧,上车后自动续播,进度误差一两秒。
后排那块磁吸屏可以拆下来当平板,下车带走继续用。对把车当“移动办公室”的人来说,这种无缝切换的体验,就是科技该有的样子——不炫技,但真省事儿。
语音助手接入了大模型,“把副驾座椅调到零重力”说完三秒就执行,不用再翻菜单找按键。
30万以上轿车市场,风向在变
前两天路过华为门店,跟销售闲聊。他说最近订单里,一半是BBA置换过来的,车主平均年龄三十出头,干IT、金融、医生的占大多数。中高配选装率超过80%,零重力座椅和激光投影的选装率超过60%。
这个价位段以前是BBA的天下。但现在这批年轻人,更在意车能不能解决实际痛点——续航焦虑、泊车难度、智能化体验——而不是车标能不能撑场面。
某个月的数据显示,这车拿了30万以上新能源轿车的销量第一。品牌沉淀这事儿不是一朝一夕能追上的,但技术层面的优势,已经足够让一部分人用钱包投票。
开了这么多年车,见过太多“参数漂亮、实际一般”的产品。这次倒是有点不一样——当工程师的理性和用户的感性碰撞在一起时,产品力这东西,藏不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