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车主在日常用车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一个发现:通过车内后视镜往后看时,总觉得视野有些模糊不清,仔细一看,原来是后挡风玻璃上贴的膜,鼓起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气泡。
这些气泡起初可能只有零星几个,不怎么起眼,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个夏天的暴晒之后,数量会越来越多,甚至连成一片,严重影响了观察后方路况的视线,给并线、倒车等驾驶操作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
面对这种情况,车主们往往会陷入两难。
一部分人觉得,换一张膜又要花费几百甚至上千元,只要不影响太大,就先这么凑合着用。
而另一部分动手能力比较强的车主,可能会试图自己把起泡的旧膜撕掉。
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常常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很多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膜撕下来后,发现一层黏糊糊的胶水顽固地留在了玻璃上,用各种工具都难以清除干净。
更糟糕的是,在撕扯或刮胶的过程中,很容易把玻璃上那一条条细细的除雾电热丝给弄断。
一旦电热丝损坏,是无法单独修复的,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更换整块后挡风玻璃,费用动辄三四千元,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那么,后挡风玻璃的膜起泡了,到底应该怎么办?
哪些情况可以自己尝试补救,哪些情况又必须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需要更换,又该如何选择和施工,才能避免重蹈覆覆?
首先,当发现气泡时,不必急于处理,而是应该先仔细辨别气泡的类型,因为不同的气泡成因和处理方式截然不同。
第一种是刚贴完膜不久出现的,看起来里面像包裹着清水的透明小水泡。
这种气泡摸起来是软的,通常是由于贴膜时水分没有完全刮干净导致的。
这种情况并不属于质量问题,车主完全不需要进行任何操作,尤其不要用手或工具去挤压、戳破。
根据天气和湿度的不同,这些残留的水分通常会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自然蒸发,气泡会自行消失,车膜也会变得平整。
如果强行干预,反而会在膜上留下永久的印记。
第二种是能感觉到里面有空气的鼓包,按压时有明显的回弹感。
如果这类气泡的直径不大,比如在一厘米以内,数量也比较少,并且位置不在玻璃边缘或电热丝上,那么是有可能自己动手修复的。
第三种气泡的中心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小黑点,这其实是贴膜时混入的灰尘或沙粒。
这种“尘点泡”是无法修复的,因为异物已经被牢牢地封在了胶层和玻璃之间,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更换整张车膜。
最后一种,也是最需要警惕的,是气泡沿着电热丝呈长条状鼓起,或者整张膜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翘边、褪色、发黄,甚至摸起来有发脆的感觉。
这表明车膜的胶层已经严重老化、失效,不仅严重影响驾驶视线,清理起来也极为困难,必须立即更换。
对于那些可以自行修复的小尺寸空气泡,车主可以准备几样简单的工具进行处理。
你需要一根干净的缝衣针,最好用酒精擦拭一下针尖进行消毒;一张废旧的银行卡或会员卡,用一块柔软的眼镜布包裹起来,制成一个简易的软刮板,这样可以避免直接用硬卡刮伤车膜;以及一个家用电吹风。
第一步,用针尖在气泡的边缘位置,轻轻地扎一个小孔。
切记一定要在边缘下针,这样修复后痕迹最不明显。
如果从气泡中心扎孔,空气排出后很容易留下一个难看的小黑点。
第二步,用包裹好的软卡,从气泡的四周向着针孔的方向,缓慢、均匀地推压,将里面的空气一点点赶出去。
力度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损伤车膜。
当空气完全排出后,再松开刮板。
第三步,使用电吹风,调至中档风,与车膜保持十厘米左右的距离,对着修复过的区域吹上半分钟左右。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局部的胶水受热软化,重新恢复粘性,使其与玻璃更牢固地贴合。
加热后,可以用手指再按压片刻,巩固效果。
然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自行修复仅限于特定情况。
如果气泡直径超过一厘米,或者数量密集,已经影响到后视镜的正常观察;或者车膜使用年限已久,比如超过三四年,出现了明显的老化迹象;再或者气泡的位置非常敏感,正好压在电热丝上或处于玻璃边缘。
遇到这些情况,千万不要自行处理。
因为老化变脆的膜在撕扯时很容易碎裂,而附着在电热丝上的胶水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将电热丝一并扯下。
一旦电热丝断裂,冬季或雨天时后挡风玻璃的除雾功能就会完全失效,这对于行车安全是极大的威胁。
届时,就不是花几百元换膜的问题,而是要花费数千元更换整个后挡风玻璃总成。
如果确定需要更换车膜,寻找专业的汽车美容店是明智之选。
在施工前,车主应该与店家沟通并确认好几件事,以保障自己的权益。
首先,要明确询问并要求在施工单上注明“保证电热丝功能完好”,万一施工后出现问题,可以作为维权的依据。
其次,观察师傅的除胶方法。
正规的店家不会直接用锋利的刀片硬刮,而是会先在旧膜上喷洒专用的环保除胶剂,待胶水充分软化后,再用塑料刮板或毛巾进行清除,这种方法对玻璃和电热丝的损伤最小。
最后,在选择新膜时,不要只贪图便宜。
那些价格低廉的染色膜,通常使用寿命只有一到两年,很快就会褪色起泡。
建议选择质保期在五年以上的品牌产品,例如目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陶瓷膜或磁控溅射膜。
如今,许多优秀的国产品牌在这一领域也做得非常出色,其性能和耐久性完全不输进口品牌,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很多车主都会有疑问,为什么侧窗玻璃的膜能用很多年都没事,偏偏后挡风玻璃的膜就这么容易起泡?
这背后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后挡风玻璃上遍布的电热丝是主要“元凶”。
在秋冬季节频繁开启后挡除雾功能时,电热丝会局部快速加热,贴在上面的车膜胶层就在冷热交替中反复经受考验,长期下来胶层加速老化,粘性下降,自然就容易脱胶起泡。
第二,后挡风玻璃的曲面造型也增加了施工难度。
与相对平整的侧窗不同,后挡玻璃通常有较大的弧度,贴膜时需要技师用热风枪对整张膜进行“烤膜定型”,使其与玻璃曲面完美贴合。
如果技师手艺不精,定型不到位,膜的内部就会存在应力,日后随着温度变化,这些应力会逐渐释放,导致边缘或弧度大的地方最先翘起鼓泡。
第三,任何车膜本身都是有使用寿命的。
即便是高品质的金属膜或陶瓷膜,一般使用五到八年后,其隔热性能和胶层稳定性也会自然衰退,此时起泡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因此,为了行车安全和良好的视野,建议在车膜达到其使用年限后,即便没有大面积起泡,也应考虑进行更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