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提起大众汽车,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印象,是皮实耐用的代名词,是几十年来中国家庭购车的首选之一。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当我们还沉浸在对“德系品质”的信赖中时,汽车行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近一则消息,可以说是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大众汽车,这个全球汽车界的巨头,决定要在未来的中国车型上,全面采用来自中国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采购,其背后,是大众一场宏大的自研计划的落幕,也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鲜明信号。
这件事的核心,要从大众集团一个叫“CARIAD”的软件子公司说起。
几年前,当全球车企都意识到未来的汽车将是“四个轮子上的智能手机”时,大众集团雄心勃勃地成立了CARIAD。
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为集团旗下所有品牌,包括大众、奥迪、保时捷等,打造一个统一、强大的软件平台和智能驾驶系统。
这就像苹果公司打造iOS系统一样,希望将软件这个未来汽车的“灵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战略方向,但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
软件开发,尤其是复杂的汽车操作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其难度和迭代速度远超传统机械制造。
CARIAD在过去几年里,投入了巨额资金和人力,但成果却不尽如人意,软件开发进度一再拖延,甚至直接影响了奥迪、保时捷等高端品牌新车型的上市计划。
面对中国市场上日新月异的智能化竞争,大众的管理层终于意识到,继续这样闭门造车,无异于刻舟求剑。
于是,一个艰难但果断的决定被做出:CARIAD的角色从“开发者”降级为“集成商”,通俗点说,就是别自己费劲研发了,以后主要负责把外面买来的好技术整合到自家车上。
这基本上宣告了大众软件自研之梦的破碎。
那么,自家厨房不生火了,饭从哪里来?
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
大众面临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
数据显示,去年大众集团在华销量下降了9.5%,市场份额正被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本土品牌不断侵蚀。
这种压力不仅仅来自价格,更来自产品力的代差。
当中国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已经习惯了反应迅速的智能车机、能在复杂城市路况中从容应对的导航辅助驾驶(NOA)时,大众的电动车型在智能化体验上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更要命的是,价格战的白热化,让智能驾驶不再是高端车的专属。
在中国,如今十多万的车型就已经开始标配高速NOA,二十多万的车型则开始普及城市NOA。
这种市场环境,逼迫着所有参与者必须拿出既先进又具备成本优势的解决方案。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众将目光投向了小鹏汽车。
这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远超一次普通的采购。
大众不仅在2023年向小鹏投资了7亿欧元,获得了其4.99%的股份,双方的合作更是深入到了车辆最核心的电子电气架构层面。
为什么是小鹏?
原因有三。
首先,小鹏是目前中国市场上,除了华为之外,唯一能够提供从底层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座舱到全栈自研智能驾驶技术的供应商。
这对大众来说,意味着可以得到一套完整、高效、且经过市场验证的“全家桶”方案,大大缩短了新车型的研发周期。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首席技术官就坦言,如果自己从零开始开发这些技术,至少要多花一到两年的时间,而在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这个时间成本是无法承受的。
其次,小鹏的技术路线非常符合大众的成本控制需求。
小鹏长期坚持以摄像头为主的纯视觉感知方案,不强制依赖成本高昂的激光雷达。
这对于产品线覆盖广大主流市场、需要严格控制成本的大众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当下,一套性能优异且成本可控的智能驾驶方案,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
小鹏的方案恰好满足了这一点,让大众未来的车型在智能化水平上能够追上甚至领先对手,同时又不会背上沉重的成本包袱。
最后,这次合作也反映了大众对中国市场和中国技术的一种全新认知。
过去,合资品牌的模式是“技术输出”,将国外的成熟技术和平台拿到中国来生产。
而现在,情况完全反了过来。
大众的选择,实际上是承认了在汽车智能化这个全新赛道上,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与其固守过去的优势,不如放下身段,主动拥抱这里的创新速度和技术生态,用中国的技术来武装自己,服务中国消费者,这是一种务实且明智的“拿来主义”。
小鹏XNGP智能驾驶系统上车大众,无疑会在行业内掀起更大的波澜。
对于其他与大众有合作的中国供应商,如地平线、华为、卓驭等,这意味着竞争将更加激烈。
大众的选择标准已经非常清晰:不仅要技术领先,还要能提供全栈式的解决方案,并且具备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优势。
这也会促使整个供应链加速优胜劣汰。
而对于其他仍在犹豫和观望的国际车企来说,大众的行动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范本。
面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单纯依靠自身的全球研发体系已经难以应对,与本土最优秀的科技公司进行深度捆绑,将成为未来在中国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而言之,大众与小鹏的这次深度合作,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商业决策,它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它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市场换技术”的时代,真正迈入了“技术输出”的新阶段。
我们引以为傲的本土科技企业,正在凭借自身硬核的创新实力,赢得国际巨头的尊重和信赖,并深度参与到全球汽车产业的重塑过程中。
这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它预示着未来我们将能以更合理的价格,享受到更先进、更安全的智能汽车产品。
一个由中国创新力量驱动的全球汽车新时代,正加速向我们驶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