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汉L便宜2万!别克凭啥敢定这个价?是“赔本赚吆喝”还是另有底牌?便宜2万的合资新能源,到底值不值得买?

比汉L便宜2万!别克至境L7靠什么硬刚国产新能源?

2025年9月28日,别克官宣全新增程式轿车"至境L7"上市,限时权益价16.99-21.59万元——比同级别热门国产新能源车比亚迪汉L(20.98万起)的入门版也有竞争力!

消息一出,车圈沸腾:曾经被吐槽"电动化慢半拍"的合资品牌,咋敢跟国产新能源"贴身肉搏"了?

这波操作是绝地反击还是垂死挣扎?

比汉L便宜2万!别克凭啥敢定这个价?是“赔本赚吆喝”还是另有底牌?便宜2万的合资新能源,到底值不值得买?-有驾

比汉L便宜2万!别克凭啥敢定这个价?是"赔本赚吆喝"还是另有底牌?

9月28日晚上,别克至境L7的上市发布会把业内人士看懵了。

这个价格真的有点狠——限时权益价16.99万元起,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比亚迪汉L的入门版都要20.98万,两者相差将近4万块。配置单:CLTC纯电续航302公里、综合续航超1400公里、激光雷达、高通SA8775P芯片,这些看起来像是30万级车型该有的东西,别克却塞进了不到17万的价格里。

很多人反应是:别克这是疯了吗?

赔本赚吆喝?

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背后藏着精打细算的商业逻辑。想想看,就在一年多前,别克的微蓝系列还在市场上扑街,连个像样的快充功能都没有,被国产新能源车按在地上摩擦。那时候大家都说合资品牌在电动化这条路上"装睡",不愿意真金白银地投入。

结果现在至境L7一出来,把这张"老脸"给撕了——不是不想做,是之前没想明白怎么做。

这个价格背后有两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

通用汽车从2024年开始在华业务大规模重组,光是重组支出和资产减值就超过50亿美元。这看起来是在"割肉",但换个角度想,这其实是在给新能源业务腾挪资源。研发周期被压缩了半年,但供应链成本却降了左右,这才是真正的高招。别克很清楚,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谁还有闲工夫慢慢打磨三五年?

快速迭代、快速上市、快速占领用户心智才是王道。

比汉L便宜2万!别克凭啥敢定这个价?是“赔本赚吆喝”还是另有底牌?便宜2万的合资新能源,到底值不值得买?-有驾

再看看至境L7的配置策略,就更能理解别克的用意了。激光雷达在很多国产车上都是选装件,动辄加价几万块,但别克标配了。高通SA8775P芯片虽然不是最新的8295,但够用,性能也不差。增程系统解决了纯电车主的最大痛点——续航焦虑。

302公里的纯电续航在城市里通勤一周没问题,加上1.5T增程器,综合续航飙到1400公里以上,这意味着开着它从北京到上海都不用担心没电。

说白了,别克这波操作的核心逻辑就是:与其守着"合资品牌"的面子定高价,不如对标国产车的性价比打法,用实惠价格抢市场份额。

消费者又不傻,谁还愿意为虚无缥缈的品牌溢价多掏几万块?

合资品牌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那点信任度,如果不能转化成新能源时代的销量,那就是一文不值。至境L7的定价策略,本质上是别克在向市场低头,承认"时代变了",也是在赌一把:用价格换销量,用销量换口碑,用口碑重建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地位。

这场赌局能不能赢,关键还得看消费者买不买账。

但至少从市场反应来看,这个价格确实打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毕竟在这个价位段,能买到激光雷达、高通芯片、增程系统的车型真不多,别克算是给了大家一个"价格屠夫"的选择。

"低价高配"背后藏着什么技术底气?这些配置真的能打吗?

比汉L便宜2万!别克凭啥敢定这个价?是“赔本赚吆喝”还是另有底牌?便宜2万的合资新能源,到底值不值得买?-有驾

拿到配置表的时候,很多人的反应是:别克这是把家底都掏出来了?

激光雷达、增程系统、高通芯片,这些东西在一年前还是高端车型的专属配置,现在却出现在了一台16.99万起售的车上。

但问题来了,这些配置到底是真材实料,还是噱头大于实用?

说增程系统,这是至境L7最核心的技术亮点。很多人一提到增程就想到理想,但其实通用汽车在增程技术上的积累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深厚。至境L7搭载的"真龙"增程系统,配了一块40.2千瓦时的磷酸铁锂电池,纯电续航302公里。这个数据看起来不算亮眼,但够用——城市通勤一周充一次电完全没问题。

关键是加上1.5T增程器之后,综合续航能飙到1400公里以上,这就彻底解决了长途出行的焦虑。

有人可能会说,增程式不就是"背着发动机的电动车"吗?

技术含量能有多高?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增程系统的难点不在于有没有发动机,而在于如何让发动机和电机完美配合。至境L7的增程器在工作时,噪音控制、振动抑制、能量转换效率都影响驾驶体验。通用和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这套电池系统,针刺不起火的安全性没问题,零下20℃容量保持率能达到,这在北方冬天简直就是刚需——毕竟国产纯电车冬天续航腰斩的槽点已经被吐槽无数次了。

比汉L便宜2万!别克凭啥敢定这个价?是“赔本赚吆喝”还是另有底牌?便宜2万的合资新能源,到底值不值得买?-有驾

激光雷达是另一个争议点。

很多人觉得激光雷达就是个噱头,实际用处不大。但事实上,在高阶智能驾驶系统里,激光雷达的作用不可替代。至境L7配的虽然不是最顶级的128线激光雷达,但配合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和高通SA8775P芯片,城市NOA功能在一线城市的覆盖率已经相当不错。

这套系统能实现高速和城市快速路的自动辅助导航驾驶,虽然比不上特斯拉FSD那么激进,但胜在稳定和安全。

不过也得实话实说,至境L7的智驾系统和国产新势力相比,在迭代速度上确实有差距。国产品牌基本上半年就能推送一次大版本更新,增加一堆新功能,而合资品牌的OTA更新往往要等一年甚至更久。这对于那些喜欢尝鲜、追求最新科技的用户来说,可能会有些失望。

但反过来说,如果你更看重稳定性和可靠性,不想天天当"小白鼠"测试新功能,那至境L7这"保守型"智驾系统反而更适合。

说到底,至境L7的技术策略就是"拿来主义"——不追求全部自研,而是整合全球供应链的最优解。

电池找宁德时代,芯片用高通的,智驾和Momenta合作,增程器是自家的技术积累。做法的好处是研发成本低、上市速度快,但坏处是技术迭代可能跟不上国产品牌的节奏。对消费者来说,这就是一个取舍问题:你是想要一台配置够用、价格实惠、稳定可靠的车,还是想要一台功能花哨、不断升级、充满惊喜(或惊吓)的车?

答案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

合资品牌"发狠",是绝地反击还是垂死挣扎?

别克至境L7的上市,表面上看是一款新车的发布,但往深了看,这其实是整个合资品牌阵营在新能源时代的集体焦虑和战略转向。

比汉L便宜2万!别克凭啥敢定这个价?是“赔本赚吆喝”还是另有底牌?便宜2万的合资新能源,到底值不值得买?-有驾

2023年之前,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基本上都在"划水"——要么搞个油改电敷衍了事,要么定价虚高根本卖不动。那时候他们还抱着"燃油车赚钱养新能源"的心态,觉得电动化只是个过渡期,真正的市场还得看混动和燃油车。

但2025年的市场数据狠狠打了他们的脸。

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率在3月就突破了,5月达到,7月冲到。这意味着每卖出两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车。要命的是,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的占比高达左右,合资品牌只能在剩下的里抢食。

市场格局下,合资品牌如果还不醒悟,真就要被彻底边缘化了。

看看数据就知道市场变化有多快。

比亚迪一家的月销量就能达到30多万辆,吉利、长安、奇瑞这些自主品牌的新能源销量也都在快速增长,而合资品牌里除了特斯拉还能打,其他的基本上都在下滑。上汽通用在2024年上半年甚至出现了亏损,这对于一个曾经年销200万辆的合资巨头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市场不会给你留太多时间犹豫,要么转型,要么出局。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消费者认知的变化。

十年前买车,大家反应是"合资品牌质量好、更可靠",但现在这个标签已经不管用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经过针刺实验,蔚来的换电服务覆盖全国,小鹏的智驾系统体验超越很多合资品牌,这些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已经让国产新能源车在品质上追平甚至反超了合资品牌。

比汉L便宜2万!别克凭啥敢定这个价?是“赔本赚吆喝”还是另有底牌?便宜2万的合资新能源,到底值不值得买?-有驾

合资品牌唯一剩下的优势就是"品牌认知度",但这玩意儿在价格和配置面前,越来越不值钱了。

至境L7的定价策略,本质上就是在承认这个残酷的现实。别克很清楚,靠品牌溢价定高价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得拼性价比、拼配置、拼服务。用16.99万的价格去硬刚20.98万的汉L,这不是自降身价,而是在适应新的市场规则。

国产品牌用了十几年时间,把合资品牌从"高高在上"拉到了"平起平坐",现在合资品牌想要重新抢回市场,就得放下架子,用实打实的产品力和价格优势说话。

这场变局的终局会是什么样?

很难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合资品牌在新能源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的几年,要么像别克这样"以退为进",用低价高配抢市场份额;要么像某些日系品牌那样继续"装睡",最终被市场淘汰。

比汉L便宜2万!别克凭啥敢定这个价?是“赔本赚吆喝”还是另有底牌?便宜2万的合资新能源,到底值不值得买?-有驾

消费者是最现实的,谁给的价值更高,就买谁的车,不会因为是"洋品牌"就多掏冤枉钱。

便宜2万的合资新能源,到底值不值得买?

至境L7上市之后,各大汽车论坛和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热度线上升。

有人说这是"真香",也有人质疑这是"割韭菜",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技术迭代速度、实际体验、保值率。

技术迭代速度确实是合资品牌的短板。国产新能源品牌基本上半年就能推送一次大版本OTA更新,华为问界、小米SU7这些新势力把"周更新"当成常态,每次更新都能带来一些新功能或优化。

相比之下,合资品牌的软件更新节奏慢得多,通常要等一年甚至更久才能看到一次像样的升级。

这对于喜欢尝鲜的用户来说,确实有点"落伍"的感觉。但换个角度想,至境L7用的是高通SA8775P芯片,这颗芯片的性能本身没问题,配合Momenta的智驾系统,基础体验是过关的。如果你对"新功能"没那么执着,更看重稳定性和可靠性,那"慢节奏"的更新反而是优点——至少不用担心每次OTA之后车子出现奇奇怪怪的bug。

实际体验方面,争议主要集中在增程系统和激光雷达上。

有人说增程式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也有人说增程系统才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案,解决了续航焦虑。事实上,302公里的纯电续航在城市里通勤完全够用,大部分人每天开车也就几十公里,一周充一次电绰绰有余。但问题在于,如果你经常跑长途,或者家里没有充电桩,那纯电续航短的劣势就会暴露出来——每次出远门都得计算着剩余电量,找充电桩也是个麻烦事。

比汉L便宜2万!别克凭啥敢定这个价?是“赔本赚吆喝”还是另有底牌?便宜2万的合资新能源,到底值不值得买?-有驾

至境L7的综合续航1400公里以上,这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加满油就能跑一千多公里,"安全感"是纯电车给不了的。

激光雷达的实际效果也因人而异。在一线城市,至境L7的城市NOA功能覆盖率还不错,能够实现大部分道路的自动辅助导航驾驶。但在三四线城市或者小县城,地图数据不够完善,激光雷达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很多人买车根本不用智驾功能,觉得那些东西都是噱头。

所以这个配置值不值,完全取决于你的用车场景和个人需求。

保值率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

合资新能源车的保值率确实普遍比国产车低。一台国产新能源车开三年,保值率可能还有,但合资新能源车可能只剩。这个差距看起来挺大,但别忘了至境L7的购车价格本身就便宜——如果汉L三年后残值15万,至境L7残值12万,看起来是少了3万块,但当初购车就便宜了4万,算总账反而是赚的。

当然,这只是理论计算,真实的保值率还要看市场认可度和品牌口碑。

如果至境L7的销量起不来,口碑不行,那保值率可能会更差。

说到底,值不值得买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你预算有限,想要一台配置丰富、续航无焦虑、价格实惠的家用车,至境L7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你追求最新科技、喜欢频繁的OTA更新、看重保值率,那国产新能源品牌可能更适合你。

买车本来就是个"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事儿,关键是搞清楚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盲目跟风或者被营销话术忽悠。

结语:合资品牌的"最后一搏",是打脸还是翻身?

别克至境L7的上市,本质上是一场"阳谋"——它不指望靠一款车翻盘,而是用"低价高配"告诉市场:"合资车没躺平,我们也会卷!"

对消费者来说,这绝对是好事。

国产和合资的竞争越激烈,我们就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车。市场竞争的终极受益者永远是消费者,这个道理在汽车行业同样适用。

至于至境L7能不能真的"硬刚"成功?

就看接下来三个月的销量了。如果月销能破5000辆,说明合资品牌的"反击战"打响了,市场还是认可低价高配策略的。但如果销量扑街,月销只有一两千辆,那基本上就宣告这次尝试失败了。

到那时候,别克可能又要回到原点,重新思考在新能源市场该怎么玩。

不过话说回来,合资品牌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那些优势——工艺、品控、服务体系——并没有完全消失。

如果能够把这些优势转化到新能源车型上,再配合上有竞争力的价格和配置,合资品牌未必没有机会。关键在于,他们愿不愿意放下身段,真正把消费者的需求放在位,而不是继续端着"洋品牌"的架子收智商税。

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就看合资品牌愿不愿意接受了。

各位老铁,你们觉得合资新能源的"低价策略"能走多远?

是真香还是套路?

欢迎评论区聊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