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阿维塔和赛力斯相继掏出115亿元真金白银,只为换取华为车BU子公司引望10%的股权时,整个汽车行业都听到了技术霸权重新洗牌的声音。一家成立仅9个月的公司凭什么估值1150亿?车企砸穿家底也要抢的"智能驾驶船票"究竟价值几何?这场千亿豪赌背后,藏着中国汽车产业最残酷的生存法则。
千亿估值引爆行业:华为车BU独立化运作的里程碑
长安汽车深夜公告揭开了资本盛宴的序幕:阿维塔已完成向华为支付115亿元全部款项,正式持有引望10%股权。无独有偶,赛力斯也在9月29日公告完成同等规模的交易。两家车企的豪掷令华为车BU拆分后的估值定格在1150亿元,相当于两个小鹏汽车的市值。
更值得玩味的是长安汽车公告中隐藏的野心——2030年前联合华为推出17款新车型。这意味着华为智能汽车技术资产正在被市场重新定价,其技术输出模式已从单纯的供应商升级为战略股东。当车企甘愿用全年研发预算的1.5倍换取一张入场券时,智能驾驶赛道的游戏规则已然改写。
解剖引望的"技术家底":华为车BU核心资产全透视
鸿蒙智能座舱作为华为"人车家全生态"的战略载体,已实现车载系统与手机、家居设备的无缝互联。相比特斯拉FSD封闭系统,其开放生态吸引了超过5000个应用开发者,用户日均交互次数达到特斯拉的2.3倍。
MDC计算平台的算力迭代路线更显技术厚度。从MDC 810的400TOPS算力到下一代平台的800TOPS跃升,配合华为在自动驾驶域控制器领域43%的专利占比,直接卡住了高阶智驾的算力咽喉。
激光雷达方案则展现了成本控制的艺术。192线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将行业平均成本压缩至200美元以下,比速腾聚创同规格产品低30%。这种既做技术先锋又当价格屠夫的能力,正是引望千亿估值的底层逻辑。
1150亿估值是否合理?国际对标与商业逻辑验证
横向对比来看,Mobileye估值300亿美元却仅有视觉算法优势,博世智能驾驶部门虽未公开估值但其L2级方案已显疲态。华为全栈自研的鸿蒙座舱+MDC+激光雷达组合,确实构成了独特的技术溢价空间。
但资本市场的分歧同样尖锐。按115亿/10%股权反推,引望需要在2028年前实现200亿年营收才能匹配当前估值。这个数字相当于2023年华为车BU收入的5倍,部分分析师认为这已透支未来5年增长预期。更现实的参照是,宁德时代2023年净利润才首次突破200亿。
"华为模式"的商业化困局:技术输出VS整车野心
阿维塔与赛力斯的天价投资暴露了行业集体焦虑。采用"HI模式"的阿维塔虽获得华为全栈技术支持,却要面对问界、智界等"亲儿子"的渠道挤压。而选择"智选模式"的赛力斯尽管获得华为门店流量,但在ADS 3.0算法等核心技术上仍受制于人。
这种微妙平衡正在影响技术开放度。华为始终未明确是否会向合作伙伴开放激光雷达点云处理等核心算法,就像苹果永远不会向第三方分享A系列芯片设计图纸。当技术供应商同时扮演竞争对手,合作的天平注定难以摆正。
智能驾驶"船票"争夺战:谁在押注下一个十年?
剖析车企的孤注一掷:阿维塔2024年研发预算仅76亿元,却愿意掏出1.5倍资金购买股权;赛力斯更是在M7热销前就押注115亿,相当于其2023年总营收的28%。这种"不合作即出局"的恐慌,源自智能驾驶技术代差可能导致的马太效应。
产业链资本也在暗中布局。宁德时代通过阿维塔间接绑定华为标准,万向集团等零部件巨头正密切接触引望。行业预判2026年将出现第二波入股潮,蔚来、理想等尚未站队的新势力面临抉择:是继续烧钱自研,还是低头购买"华为认证"?
千亿棋局刚刚开始:中国智能汽车供应链的重塑与挑战
华为用技术赋能为中国汽车产业撕开突破口的同时,也埋下深层隐忧。当三家车企(含长安母公司)已贡献引望30%股权,未来是否会形成"华为系"与"非华为系"的技术鸿沟?更值得警惕的是估值泡沫下的资本博弈可能延缓创新——就像当年光伏行业的补贴狂欢最终留下一地鸡毛。
这场115亿的股权交易启示录在于:中国汽车产业既需要华为这样的技术灯塔,更需要自己的"备胎计划"。否则在智能驾驶的深水区,我们可能再次遭遇比芯片断供更致命的卡脖子危机。千亿估值不是终点,而是技术主权争夺的新起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