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以其环保、节能和智能化的优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入千家万户。
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在行驶过程中,尤其是高速行驶时,车辆可能出现的突然动力减弱甚至完全中断的现象,人们通常称之为“失速”。
这种情况对于驾驶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危险的。
想象一下,在时速超过一百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车辆突然失去动力,速度急剧下降,这不仅会引发驾驶者的极度恐慌,更可能导致后方车辆躲避不及,造成严重的追尾事故。
那么,这些代表着未来出行方式的智能汽车,为何会暴露出如此致命的短板?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技术上的原因?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并尽可能地规避这种风险呢?
首先,我们需要把目光聚焦到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上。
我们平时在车里中控屏幕上看到的那个百分比电量显示,其实并不像我们手机电量显示那样直观和绝对准确。
它更像是一个基于复杂算法估算出来的“参考值”。
目前,汽车厂商主要通过两种技术来估算剩余电量。
一种是测量电池的电压,但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很多类型的电池在电量从高到低消耗的过程中,电压变化并不明显,这就好比通过一个人的脸色来判断他饿不饿,存在很大的模糊空间。
另一种更主流的方法,是像水表记录用水量一样,精确计算流入和流出电池的电量。
这种方法在短期内相当准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充放电次数的增加,会产生微小的累计误差,天长日久,这个小误差就可能变成一个足以引发问题的大偏差。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电池包内部的“一致性”。
一个大的电池包,是由成百上千个小电芯串并联组成的,它们就像一个团队在协同工作。
理想情况下,所有成员都应该步调一致,同生共死。
但现实是,由于制造工艺的差异或使用中的损耗不同,总会有一些电芯的性能会先一步衰减,成为团队里的“短板”。
当车辆处于大功率输出状态,比如高速巡航或急加速时,这些性能较差的电芯会率先“体力不支”,其电压会急剧下降。
电池管理系统(BMS)作为电池包的“大管家”,一旦监测到这个危险信号,为了保护整个电池包不被损坏,就会立刻采取行动,大幅度限制功率输出,甚至直接切断动力。
这就导致了驾驶者感受到的“失速”:前一分钟仪表盘还显示有百分之二十的电量,足以支撑继续行驶一段距离,但下一秒,车辆就可能因为这块“短板”的崩溃而瞬间失去动力。
特别是磷酸铁锂电池,它的电压平台非常平坦,系统更难精确判断其实际电量,因此,定期将其完全充满,让系统重新校准“零点”和“满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对于混合动力和增程式电动车来说,情况则更为复杂。
这类车型以“可油可电,无里程焦虑”作为主要卖点,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它们的动力系统结构,通常是一台大功率的驱动电机,配上一台相对小排量的发动机作为“充电宝”或辅助动力。
在城市通勤等电量充足的情况下,车辆主要依靠电力驱动,体验感极佳。
然而,一旦进入长时间的高速行驶场景,这套系统的潜在矛盾就暴露出来了。
高速行驶时,车辆需要克服巨大的空气阻力,电机的耗电量会急剧增加。
当电池电量消耗到预设的较低水平时,发动机便会启动介入工作。
此时,这台小排量发动机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它不仅要发出足够的电来满足驱动电机巨大的“胃口”,还要分出一部分能量为电池充电。
这就好比一个人既要挑着重担快跑,还要同时给自己吃饭补充能量,其压力可想而知。
在时速120公里的工况下,很多车型的发动机发电功率,根本无法完全覆盖电机的消耗功率,形成所谓的“功率亏空”。
结果就是,即便发动机在声嘶力竭地运转,电池电量仍在缓慢下降。
一旦电池这个“蓄水池”被彻底耗尽,单凭发动机这个“小水管”的发电量,是绝对不足以维持高速行驶的,系统为了自我保护,只能强制降低车速,从而引发失速现象。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软件在现代汽车中的决定性作用。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早已不是单纯的机械产品,而是一个由海量代码构成的复杂智能终端。
控制车辆动力分配、刹车能量回收、电池温度管理等所有关键环节的,都是背后那套精密而庞大的软件系统。
软件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精细化和智能化的控制,但其风险在于,任何一个未经发现的程序漏洞(BUG),都可能在特定条件下被触发,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例如,有的车主曾报告,车辆在正常行驶中,某个传感器可能因为高温或信号干扰,向系统发送了一个错误的“电池过热”警报。
软件系统在接收到这个最高优先级的危险信号后,会立即执行预设的保护程序,也就是不顾一切地降低功率,以防止可能发生的自燃。
于是,在驾驶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车速被强制从高速巡航状态骤降至一个极低的速度,这对后方车辆构成了巨大的安全威胁。
因此,一个汽车品牌的软件自研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在今天变得至关重要。
那些拥有强大软件团队,能够实现从底层代码到上层应用全栈自研,并且能通过远程在线升级(OTA)快速修复漏洞的车企,其产品的可靠性自然会更高。
相反,一些过度依赖外部供应商提供“打包方案”的品牌,不同系统之间的匹配和协调可能存在问题,出现故障后排查和修复的周期也更长。
面对这些潜在的风险,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用车习惯来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身安全。
首先,要科学地管理电池电量,尽量避免长时间让电池处于低于20%的低电量状态。
对于磷酸铁锂电池的车辆,坚持每周进行一次完整的慢充,让电池管理系统有机会进行自我学习和校准。
在炎热的夏季,尽量避免在烈日暴晒后立即进行大功率快充,以减缓电池的老化。
对于混动或增程车主来说,在计划长途高速行驶时,应提前在车辆设置中开启“强制保电”或“智能保电”模式,将电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比如50%以上。
这等于为车辆的动力系统储备了充足的“后备能源”,即便在高速巡航时,也能确保发动机和电池协同工作,游刃有余。
最后,在选购车辆时,除了关注续航、空间、内饰这些看得到的配置外,也应多花些精力去了解该品牌在三电技术,特别是软件系统研发方面的口碑和实力。
一个真正值得信赖的品牌,不仅会用华丽的屏幕和舒适的座椅来吸引你,更会用扎实可靠的技术,确保你在每一次踩下加速踏板时,都能获得一份安心的保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