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汽车市场的数据,发现一个挺扎心的现象:长安福特的日子有点难过。你还记得不,几年前,开台福特蒙迪欧或者翼虎出门,那真是很有面儿。合资品牌,那会儿简直就是品质和档次的象征。可现在回头看福特已经悄悄滑到了市场的边缘,有些人甚至感慨:“福特还在国内卖车啊?”道尽了长安福特的处境,辉煌不再,还真不是说着玩的。
说实话,我不觉得福特是车不好,问题更多出在节奏上。这几年的市场变化太快,福特感觉一直在追热点,甚至有点“追不上”。最开始长安福特可是风头无两那时候福克斯、蒙迪欧、翼虎,每一款都是爆款,福克斯甚至能称得上是“家轿标杆”,满大街跑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但从2018年之后,就像被按了暂停键。新品迟迟不上、营销又偏洋气、不接地气,再加上售后口碑频频爆雷,等消费者失了信任,就难再围着你转了。
其实福特的问题特别“教科书”。是典型的没跟上中国车市的节奏。为什么?你回想一下,前几年我们买车最在乎什么——驾驶乐趣、机械质感,可如今呢?年轻人的需求早就改成了智能化、大屏体验、氛围灯炫酷。福特这几年死守老派逻辑,一直跟你强调驾驶感、操控技术,可问题是,现在的90后、00后压根不讲这些。他们更关注车载系统流不流畅、车机语音识别聪不聪明。你还在讲发动机技术,他们已经在问灯光颜色能不能手机改。这市场变得太快,留给长安福特的调整时间,是真的不多了。
我身边就有个活生生的例子。我一个朋友特别喜欢福特,以前那台老款福克斯,足足开了七八年,车都快跑散了,愣是舍不得换。但到了换车关键时刻,他去4S店看了新款蒙迪欧,还夸了一句“外观真的不错,挺流线的”。结果一坐进车里,那股老派汽油车的味道扑面而来,再加上屏幕反应慢、语音助手像个“听不懂人话”的机器人,最后彻底劝退。他转身订了比亚迪汉,下单时还跟我调侃一句,“福特还是那个福特,可时代早过了那个时代。”听着就觉得替福特捉急。
我们也不能全怪福特。它也在试着补课,比如电动化这块,它跟长安搞了款“福特电马”,瞄准高端市场,看来是想重新立住价格段位。产品确实有些亮点,驾驶体验也在线,可价格偏高,宣传又拉胯,结果二三十万的区间里根本抢不过特斯拉、比亚迪、极氪这些玩家。电马不是不行,而是压根没打响名号,“没存在感”成了它最尴尬的问题。现在这个新能源混战的大环境下,光靠名气,或者大吹“我是传统巨头”这种话,实在没用。消费者在意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要不然怎么直接被抢跑了单?
说起来,新一代的用户确实跟以前不一样。他们的喜好变化快,信息获取也快。这导致福特最致命的问题之一——口碑崩了。以前合资品牌还能仗着先入为主的好印象混市场,但现在呢?竞争格局不一样了。国产品牌越来越懂年轻人的心思,比如比亚迪、长安这些厂商,不仅产品力越来越强,还特别懂经营用户。他们盯得紧,你车有啥问题,立刻安排解决。反过来看福特,怎么说呢,售后垫底了。小到零件价格太贵、大到维修效率太慢,还有些4S店服务态度差,被吐槽到网上。消费者说到底更在意的其实挺简单:我掏了这个钱,可你这服务没跟上,我凭啥还选你?
不过话又说回来,长安福特也不是一点希望都没有。最近,有些声量还是让人觉得它有“动弹”的迹象了。它开始加速产品迭代,比如搞混动系统,还确实跟进了智能座舱,总算有点新动作了;另它在努力接地气,比如强调本地化开发。同样是那位福特中国的CEO,他说了一句很诚恳的话——“我们要重新变得接地气。”这句话能听出来有点醒悟的意思。关键就它后面的动作能不能真正落脚,让我们惊喜一下。
其实我挺希望福特能打个漂亮的翻身仗。在我心里,它一直是个有底蕴、有灵魂的车企,不是单纯追逐潮流、堆砌一些高科技噱头的厂商。它造的车,从技术到体验,都有一种独特的厚重感和格调,你哪怕开一次就会感觉出来。如今的市场靠这个已经打不动消费者了。车企得学会理解人,学会倾听,得明白年轻人买车时在意的到底是什么。从智能化到电动化,从设计感到服务口碑,福特不能再像以前那么保守了。也许,真心做些改变,抓住那些怀念“传统品质”的用户,它还能再活一次。本质上,长安福特已经不是强推产品的时代现象,而是一个故事能不能“讲好”的机会。还能不能讲好这个故事就看它自己了。这场仗,硬着头皮也得打,我们也就在旁边等等看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