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任正非在和东风汽车的会谈中,说了句我忍不住反复琢磨的话:汽车行业的根本,是要把车造好。这句话听起来很普通,但一番深思后,觉得他引用的安全才是真正的豪华、品质的保障,绝对不是浮于表面的那些花哨。
其实我一直觉得,安全这个话题特别容易被忽略。尤其是在圈里,大部分厂商都喜欢炒颜值、内饰、智能系统,甚至那些冰箱彩电似的车载娱乐,看起来更像是升级版本的电器展台。
你试想,去年卖的那些万元以内入门级车,门店销售最喜欢说的,是外观时尚、配置丰富、智能带感。但到实际行驶中,车身稳定性、刹车距离、碰撞保护那个是真金白银的实力派。我跟修理工聊过,他说:这批新车,刹车片厚度都挺足,但刹车距离比旧车长了点,好像刹得慢点。他补了一句,这和油门调校也有关,能不能快准狠刹,才是硬指标。其实这套路挺像感觉良好。
我刚才翻了一下笔记,市面上不止一款车,安全差别能有二到三米。有的品牌,1.6排量的车百公里油耗7L,保值率估算在45%左右,但同一类车,刹车距离甚至能差出一米多。你说,这安全差别,要不要紧?不少消费者只看颜值和配置,说实话,这我能理解。有时候我也在想:造车变得这么多彩多姿,谁还能一眼看出,这车是真的安全?
安全这回事,真的是难以用数值完全表达。就像我朋友的一个反应:你看买电动车,安全是第一的,但你总觉得其实大家更看重续航和颜值。我跟他讲:你猜一下,公共安全指标,比如碰撞测试,哪一个差异最大?他说:可能是侧面撞击?对,其实不像发动机或变速箱那样技术门槛高,反而是安全感的直观感受更细腻,开车时那种哎呀,这车稳不稳,比起外表多漂亮,都要更重要。
这也让我想到,其实很多车型在安全方面的底子都差不多,区别大多是调校。例如,某品牌的中级车,后悬架调得比较硬,弯道支撑不错,但乘坐舒适性就差点。这个真的跟研发半斤八两:有人愿意为操控花大钱,有人则偏向软绵绵的感觉。这种取舍真是根源于不同的设计理念,没一个正确。
我还记得,去年去展厅看过一台新车,销售说:安全配置都装了,现在的车都标配气囊、 ABS、ESP,还有一些碰撞预警。我心想,这些配置虽然不错,但关键看实际应用。有些车装了碰撞预警,但在低速区反应慢,根本帮不上忙。或者,主动刹车系统有点挑剔,开一会儿就会误报。你说,这不能全怪系统设计,很多时候科普做得不够,消费者也只能觉得没啥用。
但我私底下琢磨,安全的核心其实更在于整车的结构。就像我见过的几家供应链,很多核心技术,被少数几家掌控得牢牢的。比如车身钢材的强度,很多厂商其实没用多高比例的高强钢,毕竟成本摆在那里。研发也是如此,既要保证安全,又要控制成本。有次我跟一位研发工程师聊天,他说:我们用的钢材比邻车型多了点,但产量少,成本就贵了。
这让我开始怀疑,安全其实也在被价格绑架。毕竟,造一辆100万的豪华车,花在安全升级上的成本也许比普通版多几千块,但那就够了么?显然不,豪华其实还在于用料和调校。但我不免自嘲:喔,你说安全就是豪华,这个逻辑好像对,也好像不对。
(这段先按下不表)换个角度想,汽车变得安全的背后也是供应链的博弈。钢材用料的供应商,甚至电子元件的刷单、芯片的抢夺,都暗中牵扯着生产序列。去年半年里,我看到一份市场报告,说芯片缺货导致部分车型交付延后了15天左右。
所以你会想到,整车厂的研发之间,也藏着拉锯。某品牌为了在碰撞测试中拿高分,只能加厚车身材料,但这会增加重量,影响续航和油耗。这不也像生活中的选择:你要更安全,可能就得付出更高的成本。嗯,想想就心烦,但这是现实。
我还能猜测:可能没想过,安全其实还跟驾驶者的驾驶惯有关。有人说:我开车不冒险,安全系数就高。可现实里,安全不只有硬件能保证,更在于用心规避风险。不然,某些车型安全配置全开,但驾驶惯差,还是容易出事。
我在想:未来汽车真正的安全,将会依赖什么?无人驾驶?智能协同?还是像任正非说的,把车造好,安全做到极致?还真不好答。排除了技术难题,最难的,还是人的使用惯和产业链的自我革新。想想,一个车的安全表现,真不是几根钢梁,几颗传感器就能全包。
你觉得呢?是不是在路上,遇到的那些感觉很稳的车,才是真正会安全驾驶的车?这点我留个问号,免得变成无底洞。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