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奥迪A6L发这种通稿,我都感觉像是在看一个三好学生,在一个全是地痞流氓的班级里,认真地念自己的获奖感言。画面有点荒诞,甚至有点赛博朋克。
这都什么年代了,车圈已经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现在的车圈,是闪电战,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隔壁桌的理想问界已经开始修仙了,这边小米直接把餐厅给爆了,蔚来的乐道更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而A6B(奥迪、奔驰、宝马)还在那里慢悠悠地讲自己的百年积淀,讲什么“全场景全能”,讲什么“豪华出行”。
我作为一个开过不止一辆德系车的中年人,看到这些词就头大。什么叫全场景?是能去菜市场买菜,还是能去秋名山漂移?对不起,买A6L的人,这两个场景都不沾。他们真正的场景只有一个:让别人觉得,他买得起A6L。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奥迪最大的价值,从来不是那个3024mm的轴距,也不是那几块屏幕。是车头那四个圈。这四个圈,就是一种品牌玄学,一种近乎信仰的东西。就像苹果用户觉得生态无敌,特斯拉用户觉得马斯克是神一样。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你看奥迪的宣传稿,特别有意思。它会告诉你,后排坐垫特意加长30毫米、加宽60毫米。为什么?图纸上写的理由是“更贴合腿部曲线,缓解疲劳”。翻译成人话就是:为了让你那个坐在后排的领导或者老丈人,在审视你的时候,能有一个更舒服的姿势。那个后排,根本就不是一个座位,那是一个移动的审判席,一个用来通过家庭或单位内部KPI的VIP包厢。你开得爽不爽不重要,后排那位龙颜大悦了,你的人生就舒服了。这叫精准打击,打击得特别到位。
然后是动力。什么3.0T、2.0T高低功率,什么7速S tronic,什么48V轻混。这些东西,说白了,就是一套祖传内功。练了几十年,非常纯熟,闭着眼睛都能打出一套降龙十八掌。它稳,是真的稳。稳到什么程度?稳到你开在路上,感觉车不是四个轮子,而是八个爪子,像一只巨大的章鱼死死地吸在地面上。那个quattro ultra系统,每秒检测150个信号,预判0.5秒后的抓地情况。这不叫开车,这叫开了天眼,属于物理外挂。
但能过,就是能过。在电车动不动就2秒破百,把乘客的脑子甩在座位上的时代,奥迪还在跟你强调“换挡平顺且迅速,几乎没有顿挫感”。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老派武林宗师的精神。外面的人都在用激光剑和反物质炮了,他还在扎马步,讲究一个气沉丹田,讲究一个“无感”。这种坚持,有时候让人觉得有点可爱,甚至有点可怜。坏了菜了,时代变了师傅。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把奥迪比作一个中年人有点侮辱中年人了,至少中年人不会搞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灯。
智能化这块就更有意思了。什么“四屏全界面智能触控”,听起来特别高科技,三体人看了都得愣一下。但你仔细一看,12.3寸仪表盘,10.1寸中控,8.6寸空调屏,再加个后排触控板。讲真,我第一次坐进去的时候,感觉自己不是在开车,是在开星际战舰,但问题是,我只是想去个超市啊。那个MMI触碰响应技术,按下去还“咔哒”一声给你个振动反馈,生怕你不知道自己按了。这种设计,我愿称之为“科技的傲慢”,它默认所有人都喜欢玩手机,默认所有人都能在开车的时候,精准地戳中那个8.6寸屏幕上的小图标。
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同理,智能座舱的关键,也不在于你有几块屏幕,而在于最基础的功能,我能不能一秒钟找到。我作为一个前任车主,可以负责任地说,在盲操这件事情上,这些屏幕加起来,都不如一个实体旋钮来得踏实。当然,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起来“机你太美”,科技感爆棚,这就够了。
所以你看,奥迪A6L这辆车,它浑身上下都充满了这种拧巴的、自我矛盾的气质。一方面,它拼命想告诉你,它的技术很牛逼,quattro是金钟罩铁布衫,48V轻混是回蓝Buff,矩阵大灯是雷电法王。另一方面,它的核心卖点又和这些技术关系不大。它的核心卖点,是它叫“奥迪”,是它叫“A6L”。
这是一种玄学。它在一个掀桌子内卷的时代,还在试图体面地吃饭。当所有人都“不装了,摊牌了”的时候,它还在西装革履地告诉你它的餐桌礼仪。这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
未来会怎么样?我不知道。也许再过几年,大家买车真的只看算力、看电池、看谁的冰箱彩电更牛逼。但我也相信,只要“四个圈”这个图腾还在,只要还有人需要去机场接老板,只要还有人的岳父认为坐奔驰的像司机、开宝马的像小弟,那A6L就饿不死。
这事儿,它不讲道理,它只讲人情世故。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