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这次玩真的了! 续航200公里+的插混车密集上市,老车主集体炸锅
刚刚提车三个月的比亚迪汉DM-i车主小王,这周看到新车发布会直接懵了。 他花了差不多20万买的车,纯电续航只有121公里,而新款汉DM-i续航直接干到245公里,价格却没什么变化。 “这不就是明摆着欺负老车主吗? ”他在车友群里发出了这样的抱怨。
像小王这样的车主不在少数。 比亚迪在2025年下半年突然发力,秦L DM-i、秦PLUS DM-i、汉DM-i等主力车型全部推出了长续航版本,连硬派越野方程豹豹5的纯电续航都起步210公里。 这种“加量不加价”的策略,让刚买车不久的用户直呼被“背刺”。
这波操作背后,是插混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隔壁友商的插混和增程车,纯电续航早就突破200公里大关。 零跑D19直接飙到500公里,智己LS6也有400公里。 比亚迪要是再不出手,市场份额可能就要被蚕食了。
以前买插混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55公里或者120公里的纯电续航,用起来尴尬。 每天通勤距离稍微远点,就得天天充电。 一旦习惯了用电,看到油价就心疼。 要是碰上没有快充的版本,那体验更是雪上加霜。
现在续航提到200公里以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按照一般人每天通勤50公里计算,一周充一次电绰绰有余。 周末带孩子去郊区玩个来回,纯电模式也完全够用。 真要出远门,加满油能跑1500公里,完全没有里程焦虑。
比亚迪这波新品不仅在续航上做了升级,配置也有提升。 宋L DM-i加推版换了怀挡设计,中控台增加了50W无线快充和物理按键,座椅通风加热也成了标配。 汉DM-i长续航版更是给出了16.98万到19.98万的定价,相比老款性价比提升。
老车主们的抱怨不是没有道理。 有车主算了一笔账:同样都是20万左右的车,新款比老款续航多了将近一倍,配置还更丰富。 这种迭代速度,让刚买车的人难以接受。 二手车市场上,老款车型的估值已经开始出现波动。
插混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像当年的智能手机行业。 最开始大家觉得能打电话发短信就行,后来摄像头、屏幕、内存一路升级。 现在插混车也是这个道理,纯电续航从50公里到100公里,再到现在的200公里以上,技术进步让用户的期望值水涨船高。
电池技术的进步是这场变革的基础。 能量密度提升让同样体积的电池能储存更多电量,成本却在不断下降。 比亚迪自己就是做电池起家,在这方面有天然优势。 电池变大也带来了新问题,车重增加会影响能耗表现,这是个需要平衡的技术难题。
友商们对比亚迪这波操作反应不一。 有的品牌已经开始调整产品规划,准备跟进长续航版本;有的则在其他方面寻找差异化优势,比如智能驾驶或者内饰豪华感。 整个插混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消费者在这场竞争中成了最大受益者。 技术迭代越快,就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产品。 有准车主表示,原本还在犹豫买插混还是纯电,现在看到200公里以上的插混车型,直接下了订单。 “这个续航水平,已经能满足我90%的用车场景了。 ”
dealership的销售顾问们也感受到了变化。 来看车的顾客第一个问题就是“续航多少公里”,那些还停留在100公里左右的车型失去了吸引力。 有的门店甚至开始对老款车型进行促销清库。
技术发展的速度总是超出预期。 半年前还被认为是“够用”的100公里续航,现在突然变成了“落后”的代名词。 这种快速迭代让整个行业都绷紧了神经,谁都不敢放松技术研发的脚步。
对于老车主来说,虽然心里不舒服,也不得不接受技术快速更新换代的现实。 有车主无奈地说:“只能安慰自己早买早享受了,总不能现在把车卖了再买新的吧? ”看看二手车的贬值率,这个念头该打消了。
新车发布的频率越来越高,产品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这对比亚迪的供应链和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内部消息称,工厂正在调整生产线,为长续航版本的大规模量产做准备。
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车企在更多细节上下功夫。 除了续航里程,充电速度、能耗表现、智能配置都成了新的竞争焦点。 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业内人士分析,比亚迪这波长续航车型的密集推出,可能会引发其他品牌的跟进。 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市场上将会出现更多200公里以上续航的插混车型。 这场由比亚迪引发的“续航大战”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