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新国标)正式全面实施,被业内视为“史上最严”的电动自行车强制性标准。新规明确要求: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km/h,且超过该速度时,电动机应自动停止动力输出。然而,第一财经记者近日实地调查发现,尽管监管趋严、标准升级,电动自行车“解限速”“非法改装”等乱象依然普遍存在,新规在执行层面正面临严峻挑战。
“潜规则”盛行:门店免费调速成常态
记者在走访雅迪、爱玛、台铃、绿源等头部品牌经销商门店时发现,“购买即免费解除限速”已成为行业公开的“潜规则”。多位销售人员坦言,只要消费者提出需求,门店可在1至2小时内完成调速操作,将原本25km/h的限速提升至40km/h甚至更高。更有甚者,部分车辆经改装后最高时速可达60~80km/h,个别车型甚至被调至100km/h。
“现在还有少量旧国标车库存,价格比新国标便宜300元左右,性能差不多,还能免费提速。”一位销售人员直言不讳。而新国标车型虽用料更扎实、安全性更高,但因成本上升导致售价普遍上涨,缺乏价格优势。
对于以外卖、快递为代表的高频使用群体而言,25km/h的限速显然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一名外卖骑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只能跑25码,送餐时间根本来不及。”他所使用的电动自行车经多次改装后,实测时速已接近60km/h。
五花八门的改装手段:从拆芯片到“隐形解码器”
为规避监管,电动自行车的改装手段不断“进化”。早期常见的拆除限速芯片、更换高压电池(如将48V改为60V)、更换控制器等方式虽仍存在,但因易被检测识别,已逐渐被更隐蔽的技术替代。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动车研发人员介绍,当前主流的改装方式是使用“解码器”或更换具备篡改功能的限流控制器。“解码器能修改系统参数,让仪表盘仍显示25km/h,但实际上车速远超标准,且不会触发超速报警。”一位维修店 technician 李亮透露,这类设备网购平台即可购得,单价仅百元左右,已成为改装市场的“标配”。
然而,这些非法改装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篡改后的车辆制动系统无法匹配超速状态,极易导致刹车失灵;电池电压提升后,电机负荷加重,可能引发过热、起火甚至爆炸。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显示,近年来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中,超过80%与电池或电路非法改装有关。
新国标加码防篡改设计,试图堵住漏洞
针对长期存在的篡改问题,此次新国标在防篡改方面提出了三大核心要求:
- 电池组防篡改
:禁止预留扩展车载电池接口,必须具备“充电互认协同”功能,确保电池与充电器、整车匹配后方可工作; - 控制器防篡改
:不得通过剪线、跳线等方式修改功能,不兼容多电压模式,限流装置不得留“后门”,严禁通过解码器或物联网技术进行远程篡改; - 限速器防篡改
:无论是否独立模块,均不得具备修改限速值的功能。
此外,新国标还新增了6类防篡改检查方法示例,为市场监管部门提供执法依据。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指出,新标准还引入了电动机空载反电动势、电感值差异系数等技术指标,从根本上压缩非法提速的空间。
安全与效率之争:25km/h为何争议不断?
尽管新国标在技术上层层设防,但“25km/h”的限速规定自2018年沿用至今,始终饱受争议。支持者认为,限速是降低交通事故率的关键举措。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2019年至2023年,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年均增长5.85%,财产损失从2014年的2719万元飙升至2022年的7695万元。
反对声音则集中在特殊职业群体的实际需求上。“骑快一点的自行车都能达到25km/h,那买电动车的意义何在?”消费者伍迪的质疑代表了许多用户的困惑。社交平台上,大量外卖员呼吁设置“职业专用电动自行车”或允许更高限速车型合法上路。
成本上涨倒逼产业升级,以旧换新成关键抓手
新国标不仅强化了限速和防篡改要求,还在材料安全方面提出更高标准。例如,规定整车塑料件总质量不得超过整车质量的5.5%,推动企业将前档板、后挡泥板等部件由塑料替换为铝镁合金等阻燃材料。同时,对电池、电路、非金属材料的阻燃性能也大幅加严。
这些升级显著推高了制造成本。广州台铃某经销商李范表示:“新材料和关键部件成本上升,导致新国标车型售价几乎翻倍。”在此背景下,“以旧换新”政策成为拉动销量的核心引擎。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以旧换新方式销售电动自行车达846.5万辆,同比增长超6倍;相关销售额达247.7亿元,参与门店超8.2万家,平均每店增收30.2万元。然而,近期湖南长沙、株洲、邵阳等多个城市宣布将于10月20日起暂停该项补贴政策,理由是“资金使用进度已达上限”。
政策退坡或将对市场造成冲击。多位经销商表示,若无补贴支撑,高价的新国标产品恐难快速替代旧车,反而可能刺激消费者抢购低价库存车,加剧非法改装风险。
未来展望:行业洗牌加速,高质量发展成主旋律
尽管面临短期阵痛,但从长期看,新国标正在推动电动自行车行业向高质量、规范化方向转型。中信证券研报预测,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有望达到4.6亿至5.1亿辆,仍有10%~25%的增长空间。艾瑞咨询则预计,2025年全年销量将达到5200万辆。
随着技术升级和政策引导,通信模块(如北斗定位)、智能控制系统、高安全性锂电池等将成为标配。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一批无法达标的小作坊式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标准落地需多方共治
“最严国标”已出,但执行之路仍道阻且长。要真正遏制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乱象,仅靠技术标准远远不够。必须构建“生产—销售—使用—监管”全链条治理体系:生产企业严守防篡改底线,销售门店杜绝违规调速,维修网点纳入监管范围,执法部门加大抽查与处罚力度,同时探索针对特殊职业群体的差异化管理方案。
唯有如此,才能让电动自行车在安全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驶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