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经济走廊上四平陷铁路困境,“一高一普”双线破局,350时速高铁 + 普铁改造能否打通发展任督二脉?

东北亚经济走廊上,四平正卡在一个尴尬的路口——一边是国家“十四五”铁路规划和“八纵八横”高铁网络给的战略机遇,一边是老铁路拖后腿的现实困境,这样的矛盾下,这座城市要怎么打通发展的“任督二脉”?

先说说四平的区位分量,它可是东北亚物流的重要中转站,往南连京津冀,往东接朝鲜半岛,按理说该是交通旺地。但眼下的铁路现状,却像穿了双不合脚的鞋,走不快也走不稳。

就说现有的车站,四平东站2台6线,主要跑哈大高铁,时速能到300公里,算拿得出手;可四平站3台10线,跑的平齐铁路时速才160公里,四梅铁路更慢,只有120公里,还是单线内燃牵引。

东北亚经济走廊上四平陷铁路困境,“一高一普”双线破局,350时速高铁 + 普铁改造能否打通发展任督二脉?-有驾

最头疼的是四梅集铁路,隧道限界不够,小曲线半径多,平交道口光部分区段就有7处,运能只够当前需求的60%,客运延误是常事,安全风险也跟着高,这样的设施怎么撑得起区域发展?更别说辽源还是吉林省最后一个没通高铁的地级市,像个“交通孤岛”,四平到通化也没快速直达的路,路网空白明摆着。

好在破局的方案已经在路上,而且是“两条腿走路”——一边建高铁,一边改普铁。先看长四辽通高铁,这条线总长约280公里,其中新建段218.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桥隧比高达87.72%,总投资约406亿元。2025年8月辽源段已经扫清了前期障碍,预可研也做完了,计划2026年开工,2030年就能通车。

更关键的是线路优化,改走四平东站接轨,硬生生把四平打造成“十字型”枢纽,这步棋很妙,直接避免了城市被沈阳经济圈“虹吸”,反而能成为辐射周边的节点。

东北亚经济走廊上四平陷铁路困境,“一高一普”双线破局,350时速高铁 + 普铁改造能否打通发展任督二脉?-有驾

再看四梅集铁路的扩能改造,总投资37.86亿元(不含平改立),工期2.5到4年。改造重点抓得很准:133座隧道要做衬砌加固,老岭段的地质灾害得整治,平交道口要改造,信号系统还要升级成5G铁路覆盖。

别小看这些改动,改造后货运能力能从每年1500万吨提到2500万吨,客运时间也能缩短30分钟,还能把普铁的货运潜力彻底释放出来,大宗货物运输不用再卡脖子。另外,辽源到四平的城际铁路也在规划中,虽然还没到可行性研究阶段,但也是完善区域城际网络的重要一步。

这“一高一普”两条线,可不是孤立的,凑在一起就能形成互补的高效运输体系。高铁接高速客运,普铁保大宗货运,分工明确。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时空压缩”,现在长春到通化要4小时,高铁通了只要1.5小时,长春1小时经济圈就真的成型了,“工作在长春、生活在辽源”的双城模式也能实现。

对边境贸易也是好事,集安口岸的跨境物流能力会更强,年货运量有望突破800万吨,东北东部的出海通道也能打通。远期还有四通高铁的规划,四平东到通化,设计时速也是350公里,到时候高铁网络会更密,四平的枢纽地位只会更稳。

东北亚经济走廊上四平陷铁路困境,“一高一普”双线破局,350时速高铁 + 普铁改造能否打通发展任督二脉?-有驾

当然,这么大的工程不是说干就能干,得有保障机制。吉林省和辽宁省专门建了联席会议,就为了解决长四辽通高铁穿越辽宁西丰县那12公里的线位、征地问题,跨区域协调不卡壳。钱的问题也有办法,除了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支持,还在探索“高铁+土地综合开发”,用沿线土地增值的收益反哺建设,路子很活。

技术上也有应对,比如四梅集铁路老岭山区要建12.3公里的双洞隧道,长四辽通高铁高桥隧比段也有专项方案,不怕啃硬骨头。而且改造前还征集了公众意见,设计时也考虑了鸭绿江沿岸的防洪,生态保护没落下,这点很贴心。

东北亚经济走廊上四平陷铁路困境,“一高一普”双线破局,350时速高铁 + 普铁改造能否打通发展任督二脉?-有驾

有人说“要想富先修路”,这话放在今天的四平依然管用。旧铁轨跑不动发展的脚步,新路网才能载着希望加速。从运能只够60%的老铁路,到时速350公里的新高铁,变化的不只是速度,更是这座城市对接更大市场、带动产业升级、方便百姓生活的可能——高句丽遗址的旅游能火起来,中朝边境贸易能更顺,京津冀的资源也能更好地对接东北。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家门口如果通了高铁、老铁路也升级了,生活里最明显的变化会是什么?是回家更快了,还是家乡的特产能更快卖出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