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数量多,抢桩难,体验还不顺

你说现在开电动车的人,有几个没在夜深人静时被“充电焦虑”折磨过?别看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光是“每5辆车配2个充电桩”这个比例,放到世界哪儿都够亮眼。但等到真正用的时候,“全球最大”这块牌子还真不顶啥用。

下班回家,门口的小区停车场转了三圈,充电桩全都被占了,想找个空桩难得像买彩票。你说,国家能源局吹得响,要建充电网、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绿电比例,这数据摆出来确实亮眼。什么“十四五”期间装机容量从40%冲到60%,服务区里桩从无到有,跑高速不像过去靠运气。但问题也一堆,老百姓想给自家车充个电,还是费劲得很。

充电桩数量多,抢桩难,体验还不顺-有驾

城市核心区那些桩,建得密密麻麻,地库里停一排排电车,桩旁边一堆盲插,实际用上的没几个。反倒是偏点儿地方、乡镇、郊区,想充个电比找对象还难。导航上查得明明白白,到了实际地点,要么桩被燃油车占着,一脸“你来充我能怎么办”。要么桩根本没电、报废,插上去像投石问路,充不了也没人管。好好的基础设施,硬生生成了“僵尸桩”,光凑个数用。

这还没算上老旧小区的痛苦。住的人不少,车也不少,想装个私人桩,物业一口咬定“电容不够”;电网公司又说“得听物业的”。两边随你来回跑,就差没踢成皮球比赛。最后啥也装不了,只能下楼抢公共桩。大冷天十点钟还在楼下吹风,和邻居一起当“电车守夜人”,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充电桩数量多,抢桩难,体验还不顺-有驾

别以为清洁能源拉得多拉得快就没事了。风能靠天,太阳能靠运气,发电最猛的时候吧,人家都在上班,车停在单位楼下没人充。下班回家太阳落了山,风也歇了气,这会儿想给车充电,结果电又跟不上。偶尔赶上用电高峰,还得担心限电。哪天真“保供优先”,谁知道充电桩会不会也“红灯”高挂?

华丽的数据倒是越堆越高。走高速服务区,充电桩确实多了不少,过去得看运气的,现在随处能见。但是碰上节假日、高峰,小车成队等桩,排到服务区外匝道口,两小时等来半小时电,急得想四处喊。快充桩搞得风风火火,宣传半小时搞定百分之八十,真插上车一小时才涨了三十点。找运维(维修人员)人家说你车的问题,问车企又说你桩有毛病。各家都学会了“甩锅大法”,充不了电只能自认倒霉。

这几年基建功夫确实没话说,全球比了个遍,没几个能追得上中国的速度。服务区桩变多了,是实打实的进步,不装样子货。但车主真正关心的不是这些大数据,也不是听听新闻里“全球最大”多风光。

实际问题遍地都是。新小区还好说,老旧小区连电线都难加。想在家自备充电桩,不是卡在电容就是被物业拦着,最终又得去抢公共的。远一点的地方桩布得稀稀拉拉,几个桩一起坏成摆设。排队充电成了日常,冬天夏天都得排队着凉着晒,谁心里都不畅快。

再一个,绿电比例上去了,能不能用得上还是两说。白天车没法充,晚上用电又紧张。要是真赶上限电,大家都用电发疯,电车自然就得靠边站。充电桩实际跑起来,达不到宣传效果。快充变慢充,慢充气死人,体验说不上哪儿不行,就是什么都不顺。

电动车越来越普及,走哪都能看到充电桩。高速路口、商场车库,一排排排着,乍一看还真有点现代感。但等到真正用起来,问题又多又杂。大家吐槽的不就是这些吗?数据再靓丽,落地还是一地鸡毛。老百姓想舒服用一台电动车,还是要从实际堵点上突破。

换句话说,这场“充电大战”,拼的不只是桩的数量,更拼的是能不能用得顺手。小区能不能私人装桩,乡镇能不能随时找桩,夜里能不能稳定充电,绿电能不能真的到手,这些才是门槛和坎。

中国速度建网建桩,世界谁都服气。但“全球最大”的名头,不能只是数据好看,实际体验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充电桩要扎实落地,不做摆设、不当僵尸桩、别拖沓慢怠。哪怕是电能分配、电源承载、运维保障、电价合理,都得规矩来一遍。谁都不想在寒风里排队,也不愿枯等半宿。电动车主,只想有一个地方,随时能方便、快捷、安心地补电,日常不必小心翼翼,不用为找桩发愁。

充电桩数量多,抢桩难,体验还不顺-有驾

现在这情况,就像一锅粥看着很多料,实际吃起来还是稀的,谁都没吃饱。国家把基础做好了,用户的需求还没真正满足。如果哪天普通人开电动车再也不用“抢桩”“排队”“吹风”,家门口随手充,绿电直接用,出门不担心限电,这才算真真正正把好事办到家。

说到底,数据归数据,生活归生活。充电这事,还是得能用、好用、用得起,少点麻烦才算数。就像俗话说的,“水落石出”,实用才是硬道理。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