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测评乱象曝光,央视揭露黑公关内幕

汽车测评圈大震荡!揭秘那些收钱办事的"车评人"

最近,汽车圈出了件大事。一批在网上很火的汽车测评博主,因为搞虚假测评被警方抓了。这事儿可不是小事,直接惊动了工信部、网信办等六个部门联合出手整治。

这些部门发了个通知,说要严打汽车行业的网络乱象。重点整治三种行为:靠黑车企赚钱的;吹牛不打草稿的;故意抹黑竞争对手的。整治时间持续三个月,看来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央视的《经济半小时》曝光了内幕。有些博主为了赚钱,什么话都敢说。比如之前网上传的"蔚来汽车自燃""小米汽车撞车后门打不开",后来查实都是假消息。这些谣言对车企伤害很大,直接影响销量和品牌形象。

更夸张的是这些博主的收费标准。在某短视频平台,一个60万粉丝的汽车博主,发条20秒的视频就要收1.8万。视频越长收费越高,60秒以上的要3.8万。知情人透露,黑心单子收费更贵,有些虚假测评能赚上百万。

这些博主怎么赚钱呢?简单说就是谁给钱多就夸谁,顺便踩其他品牌。有的甚至威胁车企,不给钱就发负面新闻。在车企新车发布或者融资的关键时刻,他们故意发些负面消息,逼着车企花钱消灾。

现在网络水军也升级了。有人用主板机、AI技术批量制造假账号,专门发虚假内容。他们能操控话题热度,让假消息看起来像真的一样。平台很难发现,这些水军就靠这个赚黑心钱。

除了黑公关,虚假宣传也是个重灾区。有些测评根本就是演戏,数据都是编的。他们搞些花里胡哨的测试,其实都是在帮金主爸爸打广告。还有些车企自己操控测评账号,变着法子吹自家车。

新能源汽车测评乱象曝光,央视揭露黑公关内幕-有驾

更恶心的是恶意竞争。有些车企雇水军黑对手,在评论区带节奏。高管亲自下场互撕,搞得乌烟瘴气。这种恶性竞争最后吃亏的还是消费者,因为根本分不清谁说的是真话。

这次整治就是要还汽车行业一个清净。平台要自查自纠,加强审核。特别是用AI技术的水军,必须重点盯防。消费者看车评也要擦亮眼睛,别被带了节奏。

说到选车,关键还是看实际体验。比如最近很火的小米SU7,续航标称700公里,但实际开空调跑高速可能就打七折。空间表现中规中矩,后排坐1米8的人会有点挤。车机系统流畅,但软件生态还在完善。

蔚来ET5的换电确实方便,3分钟搞定。不过换电站不是到处都有,住得远的话可能不太实用。底盘调校偏运动,过减速带有点颠,适合喜欢驾驶感的人。

比亚迪汉EV续航实在,标多少基本能跑多少。内饰用料扎实,但设计风格偏保守。智能化程度一般,跟新势力比有差距。适合注重实用性的家庭用户。

买车不能光看测评,最好亲自试驾。多比较几家4S店,问问真实车主的感受。现在网络信息太乱,自己多长个心眼总没错。记住,说得天花乱坠的,往往最不可信。

#百度带货夏令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