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但凡聊到买车,尤其是新能源车,总会听到一个词儿——“增程式”。
很多人一听这名字,心里就犯嘀咕,这到底是个什么新鲜玩意儿?
听着好像挺高级,但仔细一打听,说白了不就是一辆电动车,屁股后面还背着个烧油的发动机给自己充电嘛。
这一下,不少人就乐了,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我直接开油车不就完了,或者干脆买个纯电车,搞这么个“油电混血”,烧着油去发电,再用电来开车,感觉就像是“脱了裤子放屁”,绕了一大圈,图啥呢?
甚至有国外大车企的高管公开嘲笑说,这是最糟糕、最落后的技术方案。
一时间,增程式汽车就像个不被看好的“偏科生”,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备受争议。
然而,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奇妙。
就在大家普遍认为增程式只是个过渡产品,早晚要被纯电动车淘汰的时候,市场的风向却悄悄变了。
你走在路上,会发现理想、问界这些主打增程技术的车越来越多,甚至成了街上的“常客”。
数据更是不会骗人,就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的增程式电动车销量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18万辆,同比增长超过了六成。
这个增长速度,把一直被看作是“正统”的纯电动车都给比了下去。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连中国工程院的权威专家杨裕生院士,都站出来为增程式技术大声疾呼,他明确表示,增程式根本不是什么过渡技术,它就是未来汽车市场的主力之一!
这就让人更好奇了,一个曾经被群嘲的技术,到底凭什么在短短几年内就完成了如此华丽的逆袭,让当初看不起它的人都刮目相看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还得从头说起,把增程式这东西掰开了、揉碎了看。
其实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你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辆纯粹的电动汽车来看待。
它开起来的感觉,跟纯电车一模一样,都是由电机直接驱动车轮,所以特别安静,起步加速也特别快。
它和纯电车唯一的,也是最关键的区别,就是它自己带了一个“移动充电宝”,这个充电宝就是一台小排量的内燃机。
请注意,这台内燃机的任务非常单纯,它不负责驱动车轮,它的唯一工作就是发电。
当车载电池的电量快要用完的时候,它就自动启动,安安静静地在那里发电,把电充进电池里,或者直接供给电机使用,让车能继续跑。
正是这个设计,精准地解决了当前纯电动车主最大的两个“心病”:续航焦虑和充电难。
咱们可以设想一下普通人的用车场景。
如果你生活在城市里,每天就是上下班通勤、接送孩子、买个菜,一天下来可能也就跑个三四十公里。
对于增程式车主来说,这完全就是纯电模式的天下。
你晚上回家,车库里安个充电桩,用着几毛钱一度的家用电,算下来一公里的花费可能都不到一毛钱,比坐公交车还划算。
在这个过程中,车上的发动机是完全不工作的,它就是一辆零排放、无噪音的纯电动车。
可一旦遇上节假日,你想带着家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自驾游,比如从上海开到几百公里外的黄山。
这时候,纯电动车主的“噩梦”可能就开始了。
你得提前规划好沿途哪里有充电桩,还得祈祷服务区的充电桩没有坏、不用排长队。
尤其是在国庆、春节这样的高峰期,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长龙的新闻,我们看得还少吗?
充一次电动辄一两个小时,宝贵的假期时间就这么耗在了等待中。
而增程式车主呢?
完全没有这种烦恼。
你只管往前开,电池电量低了,车里的“充电宝”自动就工作了,你甚至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就算油也快用完了,随便找个加油站,三五分钟加满油,又能精神抖擞地跑上大几百公里。
这种既能享受城市用电的低成本,又能拥有长途出行的零焦虑,这种“鱼与熊掌兼得”的体验,是纯粹的燃油车和纯粹的电动车都无法给予的。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市场会用真金白银为增程式投票了。
它完美地契合了中国家庭“一车多用”的实际需求。
数据显示,增程式车主超过65%的行驶里程都是用纯电完成的,在将近九成的用车时间里,它都是一辆安静的电动车。
这说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都在为节能减排做贡献。
有人会问,那它烧油发电的时候,不还是污染环境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
研究发现,即便是把烧油的部分也算进去,增程式汽车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量,也要比同级别的传统燃油车减少大约30%。
原因在于,车上的那台发动机,它不用像传统油车那样,一会儿高转速一会儿低转速地去应对复杂的路况,它只在自己最舒服、最省油的那个转速区间(我们称之为“高效工况区”)稳定地工作。
就像一个人跑步,让他一直保持最舒服的配速,肯定比让他忽快忽慢地冲刺要省力得多。
所以,它的燃油效率非常高,排放自然也就更清洁。
正是基于这种实实在在的优势,杨裕生院士才做出了到2030年,包括增程式在内的插电混动车型将占据中国汽车市场55%份额的预测。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背后是中国庞大的国土面积、复杂的路况以及亿万消费者对于出行便利性和经济性最朴素的追求。
而且,这项技术的前景远不止于此。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增程式汽车的价格已经从早期的二三十万,下探到了十万出头的区间,未来甚至有望进入十万元以内,让更多普通家庭都能享受到它的便利。
更令人期待的是,未来我们可以用甲醇、乙醇这些绿色燃料来替代汽油,这些燃料可以通过工业废气或者农作物来合成,这样一来,增程式汽车就能彻底告别对石油的依赖。
杨院士甚至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叫做“VG2G”,意思是车辆不仅可以从电网充电,还可以在电网需要的时候,反过来把车里多余的电卖给电网。
想象一下,你的车停在楼下,不仅仅是一辆交通工具,更是一个小型的移动储能站。
在夏天用电高峰期,成千上万的汽车一起给电网输电,不仅能缓解电力紧张,车主还能赚点电费,这可真是一举多得。
从备受嘲讽到市场主流,增程式汽车的崛起,不是偶然,它背后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中国消费者真实需求的深刻洞察和满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