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聊个魔幻现实主义的话题。
最近两年,你要问什么行业最能给人打鸡血,汽车出口绝对算一个。
什么全球第一,什么反超德日,什么欧洲老爷们坐不住了要搞限制,听着就跟爽文似的,恨不得当场开瓶可乐庆祝民族工业的伟大胜利。
数据显示,今年光前九个月,咱就卖了500多万辆车出去,全年奔着700万辆去,把曾经高不可攀的老师傅们甩得后视镜里都看不见。
尤其是新能源车,简直是全球硬通货,每出口三辆电车,就有一辆是“Made in China”。
这数据,漂亮得跟精修图一样。
但大家都是成年人了,知道精修图背后的故事,往往没那么光鲜。
你看着舞台上光芒万丈,可能后台的兄弟正在含泪吃泡面。
中国汽车出海,现在就有点这味儿。表面上是“量质齐飞”,实际上是“虚胖的胜利”。
这听着是不是很耳熟?
像极了你那份看起来KPI爆表,但年终奖算下来还不够还花呗的工作报告。
问题出在哪?出在咱们最熟悉,也最让人欲罢不能的两个字上:
性价比。
说白了,中国车能在海外横着走,靠的就是一套国内杀红了眼的祖传手艺:价格战。
通过极限压缩自己和上下游供应商的利润,把车价打到老外们怀疑人生。
一台配置拉满、带大彩电大沙发的SUV,价格可能只是当地同级BBA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这招好不好用?
当然好用。
跟大力丸一样,吃下去立马见效,市场份额“噌噌”往上涨,报表好看得能拿去给PPT画饼。
但大力丸的副作用,大家都懂。
短期内,这是抢滩登陆的核武器。
长期看,这就是在给自己喂慢性毒药。
整个产业链都在勒紧裤腰带,上游的零部件兄弟赚个辛苦钱,下游的经销商看着热闹,利润薄得跟纸一样。
圈内有个暴论,说我们出口3000万辆车的利润,可能还干不过一个丰田。
这话虽然夸张,但理不糙。
大家都是出来卖的,人家卖的是品牌、是技术、是信仰,一辆车赚走大头;咱们卖的是钢筋铁骨加一堆屏幕,赚的是辛苦钱。
流水过亿,到手两块五。这不叫全球化,这叫全球代工头子。
更要命的是,一旦你在消费者心里刻下了“便宜大碗”的钢印,再想往上走,比登天还难。
大家一提到你,就是“哦,那个很便宜的中国牌子”,你再怎么讲你的技术牛逼、设计高超,人家只会礼貌地问一句:
“所以,能再便宜点吗?”
于是,你只能在低端市场里跟自己人卷生卷死,把国内的修罗场模式原封不动地搬到海外。
最后发现,战场是变大了,但你还是在泥潭里摔跤,只是换了个更大的泥潭。
怎么破这个局?
有人给出了一个听起来很“黑话”的答案:生态链出海。
提出这个概念的大哥,是长城汽车的魏建军。
老魏这个人,常年泡在车间和研发一线,说话不爱绕弯子。
他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
别再像个孤胆英雄一样,一个人扛着炸药包去炸碉堡了。
咱得学学人家好莱坞,不是光输出几个明星,而是把导演、编剧、特效、发行、院线一整套工业体系打包带出去。
汽车也一样。
以前的出海,是“卖车”,把一辆辆铁皮疙瘩装船运走就完事儿了。
现在的“生态链出海”,是“搬家”,不仅把车搬出去,还要把给车造心脏(发动机)、造骨骼(底盘)、造大脑(智能系统)的兄弟们一起打包带走,在海外安营扎寨。
这叫什么?这叫从单兵作战,升级到航母战斗群。
长城就是这么干的。
你看它在巴西投资115亿建厂,那不是一个孤零零的工厂,而是一个据点。
紧跟着它,蜂巢能源(搞电池的)、诺博汽车(搞内外饰和座椅的)、曼德电子(搞车灯电器的)这些长城系的“兄弟连”,也纷纷跑去巴西、泰国建厂。
结果就是,长城在海外不仅能造车,还能在当地形成一个小型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这骚操作的好处,简直不要太多。
首先,成本和效率吊打传统模式。
在当地生产,规避了高昂的关税和海运费。
供应链就在身边,指哪打哪,不用再隔着太平洋扯皮。
其次,这叫深度绑定,授人以柄。
你在当地建厂、纳税、提供成千上万的就业岗位,你就从一个外来者,变成了本地经济的一部分。
巴西总统卢拉亲自跑去给长城工厂剪彩,你以为他真是车迷?
他是看到了实打实的利益。
这时候,你就不再是一个随时能被一脚踢开的“外国商品”,而是一个需要被拉拢和保护的“合作伙伴”。
话语权,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光带着兄弟们出去还不够,你自己得够硬。
航母战斗群的核心,是航母本身得能打。
长城这几年的路子,就一个字:莽。疯狂砸钱搞技术。
比如那个叫Hi4的开放动力系统,把混动、智能、四驱这些时髦玩意儿揉在一起,搞了个技术大杂烩,还真让它搞成了,拿了个国家级的大奖。
这玩意儿就是坦克、哈弗这些车敢在海外卖高价的底气。
你不能光便宜,你得让别人觉得你这便宜占得值,甚至觉得你卖贵了也认。
还有更魔幻的,在国内一帮车企还在为用不用别人家发动机吵架的时候,长城自己吭哧吭哧搞出了国产大V8发动机。
这玩意儿现在可能用处不大,但就像你家地下室藏着一根金条,平时用不上,但你知道它在那,心里就踏实。
这就是技术储备,是未来跟人掰手腕的资本。
到2025年6月,长城攒了快5万项专利,授权的快3万项。
专利这东西,就是现代商业战争里的“城墙”和“护城河”。
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一旦有人想搞你,这就是你的防御工事和反击武器。
有了技术当炮弹,有了产业链当后勤,品牌向上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以前我们觉得,把车卖到克里姆林宫当礼宾车,是天大的荣耀。
现在长城的坦克500真干成了。
在澳大利亚,长城成了中国品牌销冠。
在巴西,总统亲自站台。
这些事儿,单独看是新闻,连起来看,就是趋势。
中国品牌正在从一个“卖货的”,变成一个“立棍儿的”。
我们终于开始明白,真正的全球化,不是把货卖到全世界,而是把你的标准、你的生态、你的品牌影响力,像蒲公英一样撒向全世界,并在那里生根发芽。
长城还搞了个“全球首个原生AI全动力平台”,听着很玄乎,其实就是搞了一个超级柔性的平台,像个变形金刚,可以根据不同国家奇奇怪怪的法规和市场需求,快速调整,造出不同的车。
这让它在全球不同战场之间切换自如,大大提升了效率和适应性。
所以你看,告别内卷的最好方式,不是在存量市场里把对手卷死,而是去开辟一个对手没法跟你卷的增量市场。
当别人还在纠结这颗螺丝用谁家的更便宜时,你已经在别人的地盘上建起了一座螺丝工厂,并且让当地人觉得,用你的螺丝,才是最牛逼的选择。
这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中国汽车出口全球第一,这只是故事的序章。
它证明了我们有能力把产品造出来,并且卖出去。
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路,是如何实现从“卖得多”到“卖得好”,从“价格优势”到“品牌优势”,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的蜕变。
未来,我们希望看到的,不只是中国汽车的销量在全球遥遥领先,更是中国汽车的技术、品牌和产业链,在全球赢得尊重,掌握话语权。
那一天,我们才能真正说,中国汽车,赢了。
而不是赢得了一堆看起来很美的KPI。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