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大众放了个大招:10月4日推出探岳3000万辆甄选款纪念版,官方指导价19.89万元起,但终端优惠后部分地区最低成交价已经跌到13.76万,这价格一出来,网友直接傻眼:"这还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大众?""比国产SUV还便宜,大众这是怂了?"
让人意外的是,就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探岳单月卖出了20075台,同比暴涨89%。要知道,这可是2025年车市最惨烈的"价格战"阶段,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国产品牌把15-20万级SUV市场杀成红海,大众这个"德系老大哥"终于坐不住了,直接甩出"腰斩价"硬刚。那问题来了:大众为啥这么拼?13万多的探岳到底值不值?这背后藏着什么故事?咱今天就来扒个底朝天。
探岳为啥降到"骨折价"?这背后发生了什么?
2025年10月4日,一汽-大众推出探岳3000万辆甄选款纪念版,这是为了纪念品牌全球第3000万辆SUV下线而打造的特别版本,官方指导价19.89万元起,与现款2025版探岳众享款的起售价保持一致。但市场终端的优惠力度却惊人——部分地区探岳最低成交价已跌至13.76万元,相比指导价降了6万多!这降幅比很多国产车还狠。让人震惊的是,就在10月份,探岳的销量达到20075辆,同比增长89%,环比也增长了9.5%,这成绩在整个车市寒冬中显得格外亮眼。
当时很多人觉得大众这是"打脸"自己的品牌溢价,甚至有人嘲讽"德系品质不值钱了"。但事实是,大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这波降价根本不是主动出击,而是被逼到墙角的无奈之举。
看市场大环境。2025年15-20万级SUV市场,国产品牌已经形成"围剿"之势。比亚迪宋PLUS DM-i起售价13.58万,吉利银河L7起售价13.87万,长城哈弗枭龙起售价13.98万,这些插混SUV不仅价格比探岳低,配置还更丰富——比如标配L2级智驾、超长续航能力、15英寸中控大屏等。探岳如果还守着19万的价格,根本没人看!的是,2024年1-10月宋PLUS新能源累计销量达到337957辆,月均销量超过3万台,这种碾压式的优势让大众压力山大。
其次是探岳自身的产品力困境。1.5T+干式双离合的动力组合,在2025年已经算"老古董"——油耗比不过插混(探岳百公里油耗约7-8L,插混亏电油耗只要4-5L),智能化比不过新势力(探岳的车机还在用上一代系统,连续语音对话都不支持),空间也没有绝对优势。探岳车身尺寸为长4593毫米、宽1860毫米、高1665毫米,轴距达到2731毫米,而国产同级SUV普遍轴距都在2800mm以上。唯一能拿出手的就是"大众品牌"和"德系工艺",但这些在价格战面前,已经不够用了。
是销量压力。2025年1-4月,燃油车销售359.2万辆,同比减少18万辆,降幅达4.8%。在新能源汽车份额不断攀升的市场格局下,燃油车的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探岳2024年1-10月累计销量为123585辆,虽然看着不错,但和国产插混SUV动辄月销3万+的成绩比起来,显得有些吃力。大众急需用"以价换量"的策略,保住市场份额,避免被彻底边缘化。所以10月份降到13万多,配合"金九银十"冲刺,果然单月卖出20075台,同比暴涨89%,勉强止住了颓势。
说白了,探岳这波降价不是主动出击,而是被国产品牌"逼到墙角"——要么降价求生,要么退出主流市场。大众选了前者,用牺牲利润的方式,换取一线生机。
13.76万的探岳,到底还剩多少"含金量"?
可能有人要问:探岳降到13万多,是不是偷工减料了?还值不值得买?咱们来扒一扒这台"骨折价"探岳到底是什么货色。
目前在售的探岳3000万辆甄选款共推出两款配置,新车在外观设计上延续了现款车型的整体造型,提供锰石黑与极地白两种车身颜色选择。13.76万的价格主要是针对入门版车型,经过终端大幅优惠后才能做到这个价。从硬件配置看,探岳依然保留了大众的"看家本领"。车身尺寸长4593毫米、宽1860毫米、高1665毫米,轴距达到2731毫米,定位标准中型SUV。照明系统采用多颗LED光源组成的灯组,最远照射距离可达200米。底盘采用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独立悬架,调校偏舒适,全系标配7个安全气囊、L2级驾驶辅助、全速自适应巡航等。这些配置在13万价位,放在合资车里确实算厚道。
但硬伤也很明显。入门款的1.5T发动机最大功率仅160马力,匹配7速干式双离合(容易顿挫、低速反应慢),百公里油耗7-8L。车机系统还是老一套12.9英寸中控屏+基础功能,没有连续对话、没有OTA升级、也没有智能辅助驾驶的进阶功能。和同价位国产插混SUV比,探岳在动力、油耗、智能化三个维度都处于劣势。比亚迪宋PLUS DM-i 2025款起售价13.58万,搭载第五代DM技术,纯电续航110km,综合续航超过1000km,亏电油耗只有4.4L,这种技术代差是显而易见的。
为啥探岳还能卖出去?
核心是"大众"这块金字招牌。一汽大众探岳家族第100万辆整车在2025年6月5日正式下线,从2018年上市到达成100万辆,探岳家族用了7年时间,累计销量证明了市场对这款车的认可。一汽-大众在中国市场深耕30多年,从捷达、桑塔纳到帕萨特、迈腾,几代人都开过大众车,品牌信任度根深蒂固。很多老车主反馈,探岳虽然没啥黑科技,但开起来"稳当""踏实",高速120km/h巡航车身不发飘,底盘过坑洼路段很整,这些都是德系车调校的功底。
对于不追求智能化、只求实用的中年家庭用户来说,13万多买台"省心的大众",确实有吸引力。毕竟合资品牌的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经过多年市场验证,故障率相对较低,保养维修网点也遍布全国。但反过来说,如果你是年轻用户,看重智能座舱、语音交互、辅助驾驶这些功能,那探岳就显得"老气横秋"了。它更像是"上一代好车的清仓价",而不是"下一代智能车的入门票"。
大众降价背后,合资品牌的"生死时速"?
探岳降价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折射的是整个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生存危机"。先看数据,2024年燃油车销量为1199万辆,同比下降14.1%,市场份额降至52.4%,且在2024年多个月跌破50%关口。这意味着"中国人更爱买合资车"的时代彻底结束了。而在15-20万级SUV市场,这个变化更剧烈——宋PLUS新能源2024年1-10月累计销量达337957辆,月均销量超过3万台,国产品牌已经形成"多点开花"的围攻态势。
为啥会这样?
根本原因是技术代差。国产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两大赛道上,已经全面领先合资品牌2-3年。比亚迪推出的2025款宋PLUS DM-i是首款应用第五代DM技术的SUV,综合续航1000+公里,亏电油耗4L左右,这些指标探岳根本做不到。更别提智能座舱——国产车标配高通骁龙8155芯片、5G网络、连续对话语音助手,而探岳还在用老一代"PPT式"车机,触屏反应慢,功能单一,完全跟不上时代。
合资品牌的应对策略只有一个:降价!
但降价能撑多久?比亚迪靠着规模优势和技术领先,单车利润还能维持,而探岳降到13万多已经接近成本线,再降就是亏本赚吆喝。大众的算盘是:用低价守住燃油车市场的基本盘,等新能源技术成熟后再反攻。但问题是,留给大众的时间还有多少?
从长远看,合资品牌面临三个困境。第一是技术迭代慢。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发动机、变速箱技术优势,在电动化时代全部归零,而新能源技术储备远不如国产品牌。第二是决策链冗长。合资公司需要中外双方协调,产品规划、定价策略都慢半拍,等推出新车时市场已经变天。第三是品牌溢价崩塌。以前"合资=高品质"的认知被打破,年轻消费者更认可"国产=高科技",大众、丰田、本田的光环正在快速褪色。
所以探岳13.76万的价格,不是"抄底机会",而是合资品牌"最后的挣扎"。虽然10月单月销量20075辆,同比暴涨89%,但这是用利润换来的短期回暖,不可持续。未来1-2年,如果大众拿不出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品,探岳很可能继续降价,甚至跌破10万,最终退出主流市场。
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吗?
探岳降价后,评论区成了"大型辩论现场",咱挑几个典型问题聊聊。
问题一:"13万多买探岳,不如加点钱上国产插混SUV?"有观点认为,13.76万的探岳确实便宜,但综合成本算下来不如国产车。比亚迪宋PLUS DM-i起售价13.58万,几乎同价,但纯电续航110km(日常通勤基本不烧油)、综合续航1090km(比探岳的油箱续航700km多出近400km)、亏电油耗4.4L(探岳7-8L),三年下来光油费就能省出几万。而且宋PLUS的智能配置更丰富——15.6英寸中控屏、DiLink 4.0车机、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用户体验完胜探岳。所以理性分析,除非特别认品牌或者只想买燃油车,否则探岳的性价比真不高。
问题二:"探岳降价这么狠是不是要停产了?买了会不会贬值严重?"也有声音担心,探岳降这么多是不是要清库存、准备停产换代?确实有这个可能。全新探岳L已经在2025年3月1日上市,官方指导价20.79万元起,全款一口价17.69万元起,这意味着大众正在推动产品换代。如果老款探岳在2026年初彻底停产,那现在买确实面临"刚买就过时"的风险,二手车保值率也会大幅下跌。不过换个角度看,如果只是买个代步工具、不在乎保值率、就开个三五年,13万多买台大众中型SUV,短期使用还是划算的。毕竟合资车的耐用性和维修便利性摆在那儿。
问题三:"大众降价会不会带崩整个合资品牌?"还有人担心,大众这么降价,会不会逼得本田CR-V、丰田RAV4等竞品也跟着降?答案是肯定的。探岳L以17.69万元的一口价强势登场,面对价格战,其他合资品牌不可能坐视不管。但降价是把"双刃剑"——短期能刺激销量,长期会透支品牌价值。如果消费者形成"合资车=性价比低=不值得买"的认知,即使降到10万也没人要,那才是真正的灾难。所以合资品牌现在的策略,是一边降价保份额,一边加速推新能源车型,争取在技术上追赶国产品牌。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而市场留给它们的窗口期已经不多了。
大众降价,是"自救"还是"自杀"?
从2025年10月探岳降到13.76万、单月卖出20075台、同比暴涨89%这件事就能看出:大众已经彻底放下了"高端合资"的架子,开始和国产品牌"刺刀见红"。但这波降价,本质是用"牺牲利润换生存空间"——13万多的探岳能保住一部分认品牌的老用户,却很难吸引追求智能化的年轻人。探岳降价只是治标不治本,如果大众拿不出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品,再便宜也只是"慢性死亡"。在新能源汽车份额不断攀升、燃油车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的大环境下,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快速压缩。
最后灵魂拷问:如果预算13-15万买SUV,你会选"清仓价"的大众探岳,还是"黑科技"的国产插混?
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