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Smart这个汽车品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那个在城市里钻来钻去、停车特别方便的两座小车。
它小巧玲珑,看起来非常可爱,像是马路上的一个小精灵。
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小车,在今年早些时候正式停产了,让不少喜欢它的人感到有些惋惜。
不过,就在大家以为这个经典的两座小车要彻底成为历史的时候,一个新消息又让它回到了人们的视野:Smart计划在2026年,重新推出一款全新的两座纯电动小车,而且,这一次它将是一款地地道道的“中国制造”。
这个消息一出来,大家就开始议论纷纷了。
当年那个卖到二十多万,被很多人看作是“有钱人的玩具”的Smart,现在要在中国重新出发,它会变成什么样?
是会继续走高端小众的路线,还是会变得更亲民,让普通老百姓也买得起呢?
这背后,其实是一盘关于品牌、技术和市场的大棋。
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先回头看看老款的Smart为什么会走到停产这一步。
从1998年诞生开始,Smart Fortwo就凭借它不到2.7米的车身长度,在欧洲那些街道狭窄、停车位紧张的城市里大受欢迎。
你想想,别人还在为找一个标准车位而绕圈子的时候,Smart车主可能随便找个空隙就能停进去,这种便利性是普通汽车比不了的。
而且,它毕竟挂着梅赛德斯-奔驰的背景,内饰做工和设计感也都在线,开起来也挺有乐趣。
在全球范围内,它也卖出了超过200万辆,证明了它的理念确实有市场。
但是,它的缺点也同样明显。
尤其是在电动化时代,它的电动版续航里程实在是太短了,基本上只能在市中心几公里的范围内活动,稍微想去个郊区都得提前算好电量,心里不踏实。
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价格。
就拿2022年的款式来说,在英国的售价换算成人民币超过了21万。
这个价格在中国市场是什么概念?
我们完全可以买到一辆空间宽敞、配置丰富、续航五六百公里的主流国产品牌纯电SUV,或者是一辆很不错的合资品牌B级轿车了。
花二十多万,就为了买一个只能坐两个人、续航还很有限的小车,这对于绝大多数讲究实用的中国家庭来说,显然是不划算的。
所以,尽管它很有个性,但在性价比面前,最终还是没能在中国市场掀起太大的波澜。
那么,这次计划在2026年推出的全新两座小车,代号叫#2,它又能有什么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身世”。
从2019年开始,Smart这个品牌就不再是奔驰一家说了算了,而是变成了奔驰和咱们中国的吉利集团共同持股的合资公司,双方各占一半。
这个变化,可以说是决定了新Smart未来命运的关键。
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奔驰现在主要负责“面子”上的事,也就是品牌形象和车辆的外观设计。
据说,这款新车#2的造型就是由奔驰的设计团队来完成的,相信在颜值这方面,应该不会让人失望。
而更核心的“里子”部分,比如全新的纯电动车平台架构、电池、电机、电控这些关键技术,以及最终的生产制造,都由吉利来主导。
这恰恰是吉利最擅长的地方。
看看现在吉利旗下的极氪、领克这些品牌,以及整个吉利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就知道这次Smart是找对人了。
过去老款Smart最大的短板——续航和成本,在吉利面前,可以说都不是大问题。
以今天中国新能源车的技术水平,给这款小车配上一套成熟可靠的三电系统,让它拥有一个足够日常使用的、令人安心的续航里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这就带来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看点:当德国人严谨但有时略显固执的造车理念,遇上中国人灵活、务实、注重市场的互联网思维,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以前的Smart,更像是一件工业设计品,它追求的是独特的风格和品牌带来的身份感,至于成本和普通人的实际需求,可能考虑得就没那么多。
但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吉利的深度参与,这款新车就必须考虑中国的市场环境,必须“接地气”。
虽然文章标题把它叫做“老头乐”是一种调侃,但也确实指出了一个现实:在中国,微型电动车这个市场,已经被五菱宏光MINI EV、奇瑞QQ冰淇淋这些车型把价格拉到了三四万的水平。
它们靠着极致的性价比,赢得了大量普通消费者的青睐。
全新的Smart #2肯定不会去和它们拼价格,它的定位必然是更精致、更高端的精品小车。
但是,“精品”不代表可以漫天要价。
现在的中国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见识过的好车太多了,已经不是那个光看一个车标就愿意掏钱的时代了。
大家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好产品,是物有所值。
所以,对于这款全新的Smart #2来说,未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它的最终定价。
如果它还像以前那样,定一个二十多万的高价,那结果很可能和过去一样,依然只是少数追求个性的有钱人的“大玩具”,无法成为一款走量的产品。
但是,如果借助吉利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能够把它的价格控制在一个更合理的范围,比如说,十万到十五万之间,那情况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辆由奔驰设计、外观时尚、内饰精致、开起来有趣、续航也足够日常使用,而且停车超级方便的两座小车,价格只比普通的国产小型车贵一点。
这样的车,会不会成为很多城市白领、年轻人的心头好?
甚至成为很多家庭的第二辆、专门用于城市通勤的补充车辆?
它能提供五菱、奇瑞给不了的品牌价值和品质感,又能解决大车在城市里遇到的拥堵和停车难的痛点。
这个细分市场目前来看,确实还存在着不小的机会。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Smart #2的重生,不仅仅是一款车的回归,它更像是一个标志,标志着全球汽车产业合作模式的深刻变化。
在过去,通常是外国品牌带着技术和品牌到中国来建厂生产,占领市场。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企业已经成长为可以提供核心技术、先进制造能力和深刻市场理解的强大合作伙伴。
新的Smart品牌,它的未来已经和吉利、和中国汽车工业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
这说明,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从过去的“世界工厂”,开始向“创新高地”转变。
我们不再仅仅是廉价劳动力的提供者,我们也能输出顶尖的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
这款即将由中国工厂生产、并销往全球的全新Smart,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这个品牌自身,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检验这种中德深度合作新模式的成色。
两年之后,这款流淌着中国技术血液的“城市精灵”究竟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又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确实值得我们所有关注汽车行业的人,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