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高管实锤,L4无人驾驶已跑16万公里,2027年能坐上车

最近,关于“无人驾驶”的话题总是让人感觉既兴奋又遥远。

我们总觉得,那种电影里方向盘自己转,我们在车里开会的场景,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还隔着好几代人的距离。

但是,一条来自奇瑞汽车高管的消息,可能要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个“距离”了。

奇瑞高管实锤,L4无人驾驶已跑16万公里,2027年能坐上车-有驾

消息称,奇瑞研发的L4级别无人驾驶测试车,在主驾驶位没有安全员的情况下,已经在交通状况极其复杂的上海,完成了超过16万公里的公开道路测试。

16万公里,这个数字换算一下,相当于绕着地球赤道跑了整整四圈。

这究竟是企业为了宣传而放出的“卫星”,还是代表着我们真的离那个“招手即停、自动回家”的智能出行时代越来越近了?

这件事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值得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去了解和思考。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一个关键概念,到底什么是L4级别的无人驾驶。

很多人会把它和现在不少新车上都配备的“自动辅助驾驶”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自动驾驶被划分为L0到L5六个等级。

我们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车辆搭载的,比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功能,都属于L2级别。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聪明的助手”,它能帮你分担一部分驾驶任务,但你的眼睛必须时刻盯着路面,双手也不能完全离开方向盘,因为你依然是驾驶的第一责任人。

而L4级别,则是一个质的飞跃。

它意味着在特定的区域和条件下,比如一个城市的高精度地图覆盖区或者一个科技园区内,车辆可以完全自主地完成所有的驾驶操作。

你上车后,只需要设定好目的地,就可以彻底解放手脚和注意力,去看书、回邮件或者干脆小睡一会儿。

车辆会自己识别交通信号、自主变道超车、灵活规避行人和障碍物,到达目的地后甚至能自己找到车位停好。

从“辅助人开车”到“完全替代人开车”,这就是L4的真正含义。

奇瑞高管实锤,L4无人驾驶已跑16万公里,2027年能坐上车-有驾

所以,当奇瑞宣布他们的L4测试车在上海的开放道路上跑了16万公里时,这传递出的信号是,他们已经不是在封闭测试场里做实验,而是在真实、动态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城市交通环境中,进行着真刀真枪的实践检验。

那么,奇瑞是凭什么敢于迈出这一步,并且取得了这样的进展呢?

这背后依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硬件投入和日积月累的算法优化。

从硬件配置上看,这台L4测试车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

车顶最显眼的是一颗128线的激光雷达,它就像车辆的超强感知器官,通过向周围发射和接收激光束,能在一秒钟内构建出周围环境厘米级精度的三维模型。

无论是百米开外的一个小石块,还是夜晚中一个移动的物体,都难逃它的“法眼”,其有效探测距离超过250米,远超人眼的观察范围。

配合分布在车身周围的8颗高清摄像头,实现了360度无死角的视觉覆盖。

然而,比看得清、看得远更重要的,是极致的安全冗余设计。

这可能是普通消费者最关心的一点。

所谓的“冗余”,简单来说就是准备好备用方案。

就像民航客机通常会配备多套独立的飞行控制系统一样,奇瑞的这台L4测试车在转向、刹车、供电等所有关乎性命的核心系统上,都做了“三重备份”。

这意味着,即便主系统因为某种极端原因突然失灵,备用系统也能在毫秒级的时间内瞬间接管,确保车辆的绝对安全。

据称,这套冗余制动系统的响应速度,比人类驾驶员的反应加踩踏板的速度还要快上一半以上。

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正是让车辆敢于在没有安全员的情况下上路的信心来源。

光有强大的“身体”还不够,还得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也就是算法。

奇瑞高管实锤,L4无人驾驶已跑16万公里,2027年能坐上车-有驾

奇瑞在这里采用了一项被称为“端到端”的算法模型。

传统的自动驾驶算法,其决策过程有点像一个新手司机,是分步式的:首先,感知系统识别到前方是一个行人;然后,决策系统开始计算行人距离、速度,判断是否存在碰撞风险;最后,控制系统再根据指令去执行刹车。

这个过程环节多,响应相对较慢。

而“端到端”模型则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它能够根据传感器输入的原始图像和点云数据,直接、整体地输出一个最合理的驾驶操作指令,比如是轻点刹车,还是稍微向左打一点方向盘绕行。

整个过程更接近人的直觉,决策链路大大缩短,因此车辆的行驶轨迹可以做到偏差控制在5厘米以内,起步和刹车都非常平顺,没有突兀的顿挫感。

这背后,正是那16万公里实路测试数据的功劳。

每一次在暴雨天气的成功通行,每一次对临时施工路段的准确识别,都在为这个“大脑”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料,让它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像人。

数据显示,在复杂天气和突发路况下,这套系统的识别通过率提升了超过30%,这都是实打实跑出来的硬功夫。

了解了这些技术背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自然是:这样的车,我们什么时候能坐上?

对此,奇瑞方面也给出了一个相当清晰的路线图,看起来并非遥不可及的“画饼”。

他们目前正在全力打造第一代专门用于无人驾驶的Robocar(机器人汽车),并且提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商业化策略,那就是让L2级辅助驾驶和L4级无人驾驶未来能够共用一套硬件平台。

这意味着,未来大规模量产的普通家用车,其硬件本身就具备了升级到L4的潜力,这无疑将极大地摊薄高阶自动驾驶的研发和制造成本。

按照规划,明年,将有超过20款奇瑞旗下的新车型,搭载更为先进的自动泊车和遥控泊车功能,让停车变得更加简单;后年,他们计划在沙特、泰国等海外市场率先推出无人代客泊车服务,实现“人下车、车自去停车”的场景;而到了2027年,小规模的L4级别无人驾驶出租车队,就将在国内部分城市投入示范性运营。

从实验室里的技术验证,到16万公里的城市路跑,再到一份精确到年份的商业落地时间表,奇瑞在无人驾驶领域的这一系列动作,展现了中国汽车品牌在智能化浪潮中奋起直追并力求引领的决心。

这16万公里不仅是一个测试里程数,它更像是一个宣言,宣告着中国的智能驾驶技术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从演示走向实用。

或许我们真的可以开始想象,在不远的未来,加班到深夜的我们,走出办公楼,用手机轻轻一点,一辆没有驾驶员的汽车便会安静地滑到面前,载着疲惫的我们平稳地驶向家的方向。

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出行革命,其发展的速度,可能真的会超出我们所有人的预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