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亚迪2025年半年报显示汽车业务毛利率同比下滑1.99%至20.35%,二季度单车净利暴跌44%至0.49万元时,这个曾经的新能源霸主正面临严峻拷问:为何营收增长32.49%却换不来利润同步提升?当价格战从武器变成枷锁,整个行业的高毛利时代是否就此终结?
数据透视:毛利率断崖式下跌背后的行业警报
比亚迪上半年销售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8.78%降至18.01%,核心经营利润率更是跌至1.4%的历史新低。值得注意的是,其汽车业务营业成本增速(35.88%)远超营收增速(32.49%),这种"剪刀差"直接吞噬了利润空间。对比行业均值10.59%的毛利率,比亚迪18.01%的数据虽仍保持50%以上的行业偏离度,但存货周转率2.37次(行业均值4.58次)、应收账款周转率7.03次(行业均值10.17次)等运营指标已显疲态。
更严峻的是单车盈利能力退化。二季度单车净利仅0.49万元,较一季度0.87万元环比下滑44%,其中研发费用同比激增53.05%至309亿元,成为拖累利润的关键因素。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折射出整个新能源行业从蓝海到红海的残酷转变。
价格战困局:从"屠龙者"到"困兽"的比亚迪
比亚迪的困境源于三重压力。首先是国内价格战白热化,二季度卖车毛利率环比下滑5个百分点至18.7%,创2023年以来新低。特斯拉Model Y、理想L7等竞品轮番降价,迫使比亚迪被动应战,导致单车摊折成本上行。
其次是海外扩张的资本开支激增。为布局全球产能,比亚迪资本开支达到历史峰值,但销量增速未能匹配投入节奏,规模效应未能如期释放。最后是研发投入的双刃剑效应,尽管研发费用占比已达8.3%,但智能化等新技术尚未转化为产品溢价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手机部件业务毛利率逆势提升0.09个百分点至7.70%,反衬出汽车业务毛利率下滑1.99个百分点的残酷现实。这种主营业务的结构性分化,暴露出价格战对核心业务的冲击更为剧烈。
行业镜鉴:高增长幻觉下的生存法则
比亚迪案例揭示了新能源行业的三个深层规律。首先是成本控制天花板显现,虽然销售费用率下降13.31%,但管理费用增长34.97%,说明传统降本手段已触及极限。其次是现金流博弈加剧,尽管经营现金流净额达318亿元,但净利润增速(13.79%)远低于营收增速(23.30%),反映企业不得不在研发投入与短期盈利间艰难平衡。
更值得警惕的是资本市场信号。比亚迪股东总数激增59.02%,但户均持股市值仅增0.66%,这种筹码分散现象表明投资者对盈利可持续性产生担忧。当核心经营利润率跌至1.4%,行业必须重新思考增长模式。
破局之道:穿越周期的三大战略重构
面对困局,比亚迪需要三重突破。技术层面,需将研发投入转化为实际竞争力,重点突破固态电池、智能驾驶等差异化技术。全球运营方面,应优化海外产能投放节奏,提升应收账款周转效率。产品组合上,可借鉴手机部件业务经验,通过仰望系列高端化与海鸥系列规模化形成协同。
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调整统计口径后毛利率显示同比上升1.69%至22.34%,这说明会计处理能短期修饰数据,但根本出路仍在经营质量提升。当行业偏离度超过50%的高毛利率难以为继,重构"技术-成本-全球化"的新三角平衡已成必然选择。
这场没有终局的战争正在改写行业规则。当价格战从武器变成枷锁,唯有创新者才能打开利润新空间。比亚迪的毛利率"失血"警示我们:在新能源赛道的下半场,活着重要,但活得健康更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