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15时38分,一列满载新疆煤炭的铁水联运专列从长沙新港专用铁路线驶出。预计16小时后到达大唐华银金竹山电厂。这标志着新疆至湖南电厂首次“铁-水-铁”联运通道正式贯通。专列开行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与港口、用电企业协作的成果,充分发挥了铁路运输大运能、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的优势,有效衔接水运干线,解决了铁水联运末端衔接问题。
湖南省作为能源消费大省,电煤需求持续旺盛。传统上主要依赖晋陕蒙等地煤炭调入,但近年来国家能源战略调整让新疆煤炭成为重要补充。据潇湘晨报报道,2024年疆煤入湘量达821.5万吨,占湖南省外煤调入总量11%,同比增长约3-4个百分点。以往运输方式多为铁路直达或“铁-水-公”模式,即先铁路运至重庆,再经船运到湘江码头,最后公路输送至电厂,不仅成本高,环境影响也较大。
新采用的“铁-水-铁”多式联运模式显示出明显优势。相比铁路直达成本降低约21%,相较于“铁-水-公”模式更能提升铁路成组运输效率,减少货物撒漏和扬尘,降低环境污染。长沙铁路物流中心营销部大宗货物室主任彭鹏表示,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未来湖南铁路部门将继续深化与港口及用煤企业合作,发挥综合运输体系优势,构建稳定高效的绿色能源运输体系。
从能源保供视角看,新通道不仅提供了额外供应来源,更优化了整体物流效率。不过实施过程中,多方协调和基础设施稳定性仍是需要面对的挑战。笔者认为,多式联运的推广确实有助于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但需要持续投入和政策支持以确保长期效果。铁路与水运的组合优势在此次专列中得到体现,但实际运营中仍可能遇到天气或调度等突发问题,需要具备灵活应对能力。
数据显示运输成本降低和环境效益显著,但最终效果取决于后续执行情况。这种模式或许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但湖南独特的地理和需求条件需要具体分析。专列首发只是起点,后续需要观察其常态化运行情况和实际节能数据。能源保障不止于运输环节,还涉及生产、储存等多方面,但此次尝试无疑迈出了正确的一步。
新通道为区域能源安全提供了更多保障,同时符合绿色发展趋势。不过任何创新都需要逐步完善的过程。铁路物流的这次实践,或许能推动更多类似项目落地,促进整体运输结构优化升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