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最近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名词之争"。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早上,一汽丰田的赵东刚开完晨会,习惯性刷着微博,突然看到小米汽车的宣传文案里蹦出个新鲜词——"轮轴比"。这位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二十年的老将当时就皱起了眉头,手指在手机屏幕上点了又点,最后忍不住发了条微博:"汽车理论里压根没这说法,这是要重新定义汽车术语?"
这条微博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块大石头。有网友调侃道:"以后买车是不是还得带本汽车术语词典?"但也有人觉得赵东管得太宽:"人家爱怎么说是人家的自由。"就在争论愈演愈烈时,汽车博主陈哲然突然甩出一张老照片,那是2003年某汽车杂志的内页,上面赫然写着"车轮直径与轴距比例"的分析。
看到这张照片,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转发了微博,配文只有简单的七个字:"术业有专攻,学习了。"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没正面反击,又暗戳戳地表示"这事我们没错"。赵东那边也挺有意思,当天傍晚就发了条视频,说自己原本是想探讨技术问题,没想到被人拿去攻击小米,最后还郑重其事地道了个歉。
要说这"轮轴比"到底是个啥玩意?其实就跟买衣服看身材比例差不多。小米那款车的轮胎直径是740毫米,轴距正好是3000毫米,简单一除就是4倍关系。但在汽车工程师眼里,他们更习惯用"轮距比"这个术语,计算方式也略有不同。这就好比同样是说身高,有人习惯用厘米,有人喜欢用尺,本质上说的是一回事。
北京某车企的底盘工程师王师傅对此事评价挺中肯:"新车企想把专业术语说得更接地气,这可以理解。但老车企守着几十年的规矩也没错。"他打了个比方,说这就像老字号饭店坚持传统菜谱,而新派餐厅总想搞点创新菜式。
翻看汽车发展史就会发现,类似的故事不断在上演。当年涡轮增压技术刚普及时,不也经历过被质疑的阶段?现在谁还会说涡轮增压是多此一举?不过业内专家也提醒,营销可以创新,但不能玩文字游戏。就像前几年某些电动车号称续航1000公里,实际跑起来直接打对折,这就有点过分了。
数据不会说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去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中,造车新势力占比已经超过三成。传统车企的工程师们可能真得适应这种变化——新时代的消费者不仅在乎技术参数,更在乎能不能听懂你在说什么。
这场风波中最有意思的是网友们的反应。有人把这事编成了段子:"以后相亲问车,别说轴距多长了,直接问轮轴比是几比几。"还有人翻出十年前的手机广告,那会儿厂商们都在比谁的像素高,现在想想也挺搞笑。不过话说回来,当年要不是手机厂商们把晦涩的参数说得通俗易懂,普通消费者哪知道骁龙处理器和联发科的区别?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张教授对此有个精辟的见解:"衡量一个行业是否成熟,就看它能不能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他举了个例子,九十年代那会儿,老司机们都习惯说"码"来表示车速,实际上这是个错误用法。但因为这个说法太深入人心,最后交通法规都不得不向习惯低头。
翻看小米SU7的配置单就会发现,除了这个引发争议的"轮轴比",还有很多类似的尝试。比如把百公里加速时间说成是"从红灯起步能甩开几个车位",把风阻系数比喻成"逆风跑步时衣服的贴身程度"。这些说法虽然在工程师看来不够严谨,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确实更直观。
汽车媒体人老杨说起这事就乐:"要我说啊,这事儿就像丈母娘挑女婿。传统车企像是讲究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新势力车企像是敢想敢干的创业青年。你说谁更好?其实各有各的好。"他提醒消费者,与其纠结术语叫法,不如实地去试驾一下,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背参数表的。
这件事让人想起十年前智能手机刚普及时,也有人质疑触控屏不如按键耐用。现在回头看,当时的争论就像在讨论"马车要不要装方向盘"一样可笑。或许再过十年,当"轮轴比"成为人人皆知的汽车常识时,今天的这场争论也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意思的是,就在这场争论发生后的第三天,某二手车平台突然上架了一批标注"轮轴比"参数的车辆。这个细节说明,不管专业人士怎么想,市场已经用实际行动投了票。毕竟在商业世界里,消费者认可的表述方式,往往就是最正确的表述方式。
看着这场由专业术语引发的风波,不禁让人思考:在创新与传统碰撞��时代,我们是不是应该对新生事物多些宽容?就像二十年前没人能想象手机可以没有键盘,今天的汽车行业或许正站在类似的转折点上。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名词怎么变,老百姓最关心的永远是车好不好开、安不安全、省不省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