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事儿,还真是让人看得心惊肉跳。就在前几天,一家做芯片的企业差点把整个欧洲汽车业搞瘫痪了。你别看这家企业做的芯片不算什么高端货,可要是真断了,大众、奔驰这些车企的生产线可能得全面停工。
事情是这样的。一家叫安世的半导体公司,总部在荷兰,生产工厂在咱们中国。这公司做的芯片虽然技术含量不算特别高,可架不住用量大啊。汽车上的电池、车灯、刹车系统、安全气囊,到处都得用到这玩意儿。10月中旬,荷兰政府突然来了个大动作,直接把这家企业给“冻”住了,理由是担心技术外流、治理出问题。这一搞,整个供应链立马乱了套。
你想想看,欧洲那些车企本来生产线就转得飞快,芯片供应突然卡住,这不是要命吗?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急得不行,赶紧搭了个网络平台,到处打听谁手里还有安世的芯片库存,能匀一点是一点。大众汽车那边更是急眼了,按照当时的库存情况,生产线最多撑到11月中旬就得停摆。这要是真停了,损失得多大?工人没活干,订单交不了,整个产业链都得跟着遭殃。
就在大家都觉得事情要往最坏的方向发展时,转机来了。11月1号那天,咱们这边发话了,说会综合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符合条件的出口可以给豁免。这话一出,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一半。11月2号,安世中国这边也赶紧发公告,说工厂里成品和半成品的库存足着呢,随时能恢复供应。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闹到这个地步,荷兰政府的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
咱们得往回说说,这到底是怎么个来龙去脉。安世半导体本来运营得好好的,2018年的时候被咱们国内一家叫闻泰科技的公司给收购了。这买卖当时可是经过了荷兰那边严格审查的,各种手续都办齐了,合法合规。这几年下来,企业发展得挺不错,中国工厂负责封装测试,荷兰那边提供晶圆,配合得挺默契。
可今年10月,荷兰政府突然翻脸了。他们把中国籍的CEO给停职了,理由说得挺严重——担心技术转移,担心供应链安全。这还不算完,他们还搬出了一部1950年代的老法律,叫什么《货物供应法》。这法律当年是冷战时期搞出来的,为了应对紧急情况,给政府很大的权力可以干预企业运营。关键是,这法律颁布这么多年,从来没真正用过。
荷兰鹿特丹的一位大学教授接受采访时就说了,他看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懵的。这法律是要在真正的紧急情况下才能动用啊,现在这算什么紧急情况?企业运营得好好的,没出什么大乱子,你说有治理缺陷、有技术转移风险,拿出证据来啊?问题是荷兰政府采取行动之后,公布的信息少得可怜,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掌握了什么情况,依据什么做的决定。
更让人觉得不对劲的是,荷兰政府搞这个动作之前,既没跟欧洲其他国家打招呼,也没跟中国这边商量,直接就上手了。《新鹿特丹商报》都说了,这操作让外交圈都觉得意外。你说你要是为了欧洲整体的半导体供应考虑,怎么也得跟德国、法国这些汽车工业大国通个气吧?这倒好,一声不吭就搞出这么大动静,弄得大家措手不及。
现在回头看,这事儿明摆着就是经济保护主义那一套。欧洲这些年嘴上说着要开放市场、自由贸易,转过头来遇到点风吹草动就变脸,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更搞笑的是,荷兰政府这么一搞,直接把全球供应链给搅乱了,受伤最重的反而是欧洲自己的车企。这是图个啥呢?
这事儿发展到现在,荷兰安世和安世中国这两家本来一体的企业,关系已经搞得挺僵了。10月26号那天,荷兰安世居然宣布停止向中国工厂供应晶圆,这不是摆明了要“分手”吗?可你再看看他们之前说的话,明明说不打算离开中国市场,这前后不是矛盾吗?一边说要继续做生意,一边又断人家原料,这是哪门子的商业逻辑?
安世中国这边倒也不含糊,既然你要这么搞,那咱就各走各的路。他们发公告说要脱离荷兰总部独立运营,而且已经在抓紧验证新的晶圆供应商了。库存方面也没问题,短期内完全能撑住。你荷兰不是要玩吗?咱也陪你玩到底,看谁耗得过谁。
欧洲车企现在是真急了。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都公开表态了,让各家车厂赶紧找替代方案。可你说找替代方案,哪有那么容易?安世的芯片虽然不复杂,可人家就是产量大、性价比高、供货稳定。你要临时换供应商,不光要重新验证产品性能,还得调整生产线,这一来二去得耽误多少时间?耽误时间就是耽误钱啊,在汽车这个行业,每天的损失都是天文数字。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下大背景了。这几年国际上对技术出口管控越来越严,尤其是芯片这一块,管得那叫一个死。美国那边更是草木皆兵,恨不得所有跟芯片沾边的东西都得经过他们审批。欧洲人呢,心态也好不到哪儿去,总觉得自己的技术要被别人偷走了似的。2022年的时候,英国就否决过安世收购他们一家芯片公司的计划,理由差不多,也是担心技术外流。
可你仔细想想,这种担心到底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自己吓自己?安世做的这些芯片,技术含量说实话真不算高,全世界能做的厂家一抓一大把。你说要保护核心技术,那应该保护那些真正高精尖的东西,而不是在这种普通芯片上大做文章。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荷兰政府发全球冻结令的时候,心里其实清楚得很,这对欧洲车企会造成多大影响。他们甚至还给德国的汽车厂商发邮件,提醒可能会有危机。既然知道会有危机,为什么还要这么干?到了局势已经这么紧张了,荷兰安世还要通过断供晶圆来火上浇油,这说明他们是铁了心要犟到底了。
可犟得过去吗?现在咱们这边已经主动释放善意了,给了出口豁免政策,这等于是给了荷兰一个台阶。你说荷兰接下来是顺着台阶下来,大家好好谈,把问题解决掉?还是继续一意孤行,非要把事情闹大?这选择对欧洲来说,可能真是个转折点。
你要是问我怎么看,我觉得这事儿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荒唐劲儿。经济全球化喊了这么多年,供应链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现在好了,为了所谓的“安全”,宁可把自己的企业搞得鸡飞狗跳,把合作伙伴逼得分道扬镳,这是聪明还是糊涂?欧洲车企现在急得团团转,不就是这种短视政策结出的苦果吗?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操作要是成了先例,以后别的国家会不会有样学样?你今天以安全为名干预企业运营,明天我也可以找个理由来一套,到时候全球产业链不得乱成一锅粥?这损害的可不只是某一家企业、某一个国家的利益,伤的是全球经济合作的根基。
说到底,商业就是商业,该按市场规律办的事儿,就别总往政治上扯。企业运营得好好的,有问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用对话协商的方式处理,干嘛非要搞这种粗暴干预?这不光损害了企业利益,也让其他想来投资的人心里犯嘀咕——今天你能这样对这家公司,明天会不会对我也来这么一套?
现在球踢到荷兰那边了。台阶已经给了,路也铺好了,就看他们愿不愿意往回走了。要我说,悬崖勒马还来得及,真要一条道走到黑,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欧洲车企等不起,工人等不起,整个产业链都等不起。政治家们做决策的时候,是不是也该想想这些实实在在的影响?
你们觉得呢?这事儿荷兰政府会怎么收场?欧洲车企能扛过这一关吗?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