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富士康把产能移到别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啦。郭台铭早在2015年就带头把生产线搬到印度去,那个时候他公开宣布打算在五年内建10到12座工厂,最初投资就花了几亿美元。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躲避贸易战带来的风险,顺便分散一下供应链。
事实就是如此,富士康确实关闭了中国大陆一些生产线,涉及的产业链价值差不多有3000亿人民币,带来了一些失业和供应商的压力。在印度方面,政府还提供了土地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富士康在特伦甘纳邦等地区建设工厂。2017年,有一家工厂重新开张,还投入了30亿卢比进行扩建,想创造大约三万个工作岗位。
起初主要集中在智能手机配件,主要供应苹果这些大厂,可没想到很快就遇到问题。当地工人技能跟不上,得花好几个月时间培训,产能大约只有预期的七成左右。而基础设施方面也不太给力,电力不稳定,生产线经常中断。2018年那场暴雨,把工厂都淹了,修了两周才恢复正常。
政策一直在不断调整,2019年印度又提高了电子元件的关税,富士康只能多在当地采购,结果成本涨了大约15%。即使如此,他们也没放弃,2020年又投资1.187亿美元,跟本地企业合作建半导体工厂,不过只运营了一年左右,到了2023年7月就退出了,主要是技术匹配不上,再加上审批流程拖拉,搞得一头雾水。
这事让人们看得挺清楚印度制造业的坑,富士康转身去做别的了,到了2024年,又在Telangana投了5亿美元搞电动车零件。但工会又不干了,2023年底闹罢工,导致订单拖延了一个月。
印度那边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就摆在60%左右,和中国大陆比起来,差了大远了。到了2025年,印度富士康打算把Airpods的产能提高,可整体收益啊,还是没达到一开始预期的那么理想。
从2019年起,越南那边,富士康就不断加大投入,广宁省东迈工业园那边投入了1.37亿美元搞电子元件工厂。到了2020年疫情爆发,郭台铭迅速分散风险,总投资超过32亿美元,建立了14家子公司还有16个工厂,主要都设在北部那边。
2021年招工时,基本工资在1470人民币左右,还会给点津贴吸引人,但因为疫情封锁,供应链一度乱套,产能只恢复到80%。到2023年6月,又追加了两个项目,总投资达到2.46亿美元,预计在2024年10月和2025年1月投产,能提供大约1900个岗位。
这里主要做印刷电路板和手机组装业务。2024年3月,计划在一座PCB厂动工建设,投资大概3.83亿美元,占地14.2公顷,预计年产能达279万件。不过,电力供应还没搞定,2022年夏天电网超载,结果停工了整整三天。工人流动挺频繁,工会又要求加工资,到了2024年7月,谈判期间还发生了短暂的停工。
越南的税收算得上低,劳动力成本又便宜,可是物流总卡着,海运时间延迟大约10%,导致苹果的订单老是晚点。富士康试图在当地展开,本地化操作,比如到2025年2月,通过子公司入股歌尔越南25%,投入了5000万美元,主要是扩大AirPods的生产线。虽然这些动作起到了一些缓冲作用,但整体来看,收益率比预期的其实还差点儿,郭台铭的转移计划还得不停调整方案。
中国大陆这边,电子产业没放松,比亚迪电子抓住了个空当。从2002年开始进入市场,最开始做电池模组,到了2010年以后转向手机整机组装。到2023年,比亚迪电子的营收已经达到1185亿,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代工厂,全球排名第二。
许多品牌都转向比亚迪,寻求稳定的供货保障。像小米手机的部分型号,从设计到组装大多依赖它,硬件占比非常高。华为手机的90%的硬件也出自比亚迪工厂,从零件采购到成品测试全都由它负责。比亚迪的优势在于供应链一体化,拥有自己的材料生产线,较少依赖外部供应,效率提升了20%。富士康退出后,比亚迪的扩产速度明显加快,预计2024年会新增生产线,开始接受苹果平板和电子元件订单。
集团整体收入保持增长,手机零件装配业务的毛利率达到了8.78%。这也意味着在市场上占有了一部分份额,导致富士康的一些订单转给了比亚迪。比亚迪还在多方面布局,不仅做电动车零件,还不断扩大领域,增强自身实力。说到代工业务,比亚迪一年大概赚了1500亿,帮华为、小米、苹果等巨头代工,已然变成了新兴的代工霸主。郭台铭看到这个局面,觉得后路被蚕食,压力也跟着变大了。
石油炼化方面,最重要的设备得是加氢反应器,它用来把原油转成汽油和柴油,不仅提升品质,还能减少浪费。早些年,我国基本靠进口这玩意儿,租金高得不得了,供应还得看别人脸色,转化效率只有50%,很多资源都白白浪费了。从2010年代开始,中国企业自己动手研发,克服了材料耐压和焊接这两大难题。
2018年,中国一重接到了浙江石化二期的订单,生产一台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这台设备重3037吨,长度70.7米,外径6.15米,壁厚0.32米。2020年6月,设备组装完成后,从大连港通过海运运到舟山,2021年到现场进行安装。这个设备专门用来搞渣油加氢处理,转化率能达到85%以上。
在制造过程中,采用高强度合金钢应对高压高温环境,锻焊工艺有效避免铸造缺陷,结构也变得更加牢固。焊接温度严格控制,防止变形,团队用了两年时间才顺利完成各项质量关。到2024年,中国一重又成功交付了12台同类型的反应器,批量生产变得更加稳定可靠。
这家伙可真厉害,全球最大的,百分百国产,打破了欧美的垄断。从上世纪50年代,西方就掌握了这门技术,到80年代,加氢产品占到总产的63.6%。如今,中国拥有了这套“重器”,原油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进口依赖也减少了。每天中国进口大约1000万桶石油,经济增长带来大需求,这台反应器帮了大忙。
浙江石化4000万吨炼化二期在2022年正式全部投产,反应器也正式上线,年处理渣油达300万吨,整体效率提升到85%。欧美企业看了都挺心动,想出口,但中国坚持技术自主,没有让步。郭台铭那边,富士康计划2024年7月在郑州投入10亿,用来建新事业总部大楼,布局新能源汽车的第二个增长点。
公司注册资金达到5亿,经营范围挺广泛。到2025年中期报告出炉时,集团已经在大陆深耕多年,还在全球布局,内部打造了8座灯塔工厂,外部支持了5个,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典范。连续三届摘得胡润中国外资百强榜首的位置,营收也保持稳定。郭台铭依然掌管企业,还卷入台湾的选举,但商业重心没怎么变。
到2025年1月,富士康宣布AI服务器卖得挺火,2024年10到12月的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2%,创出了新纪录。第一季的消费电子业务预估会翻倍。郑州这边,富士康正忙着组装iPhone16,河南方面也签了个协议,印度的产能虽然还不算特别稳定,但苹果对这个市场还是挺有信心的。富士康又回到大陆投入更多,另外也在德国投资,充分体现出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优势。虽然外资有所减少,但关键行业还是挺稳的。
说白了,制造业转移可不是想搬就搬稳的,印度越南这些地方虽然劳动力便宜,但基础设施和政策稳定性都比不上中国大陆,差了不少。富士康当年把产能往外挪,想着分散风险,结果本地遇到的麻烦一堆,效率也上不去。
比亚迪趁着这个时候崛起,代工业务搞得风生水起,收入稳稳的,毛利润也不错,还抢走了不少富士康的订单。至于加氢反应器这种国家的“大杀器”,更是让咱们在能源上头里出头,全球少有的领先设备,转化效率高,帮国家节约不少资源。
郭台铭一瞅到这个趋势,立马回到大陆拿钱,打算建总部搞新产业。到2025年,AI的需求激增,富士康的收入预计会翻倍,证明大陆市场还是得靠着。
整个过程里,咱们的本土企业表现得特别坚韧,技术进步也挺快的,外迁的企业也得考虑清楚。说到底,这场竞争也让产业升级变得更快,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