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X5要放大招?一车四动力,2027年才上市?
说实话,我盯着这辆新X5的谍照看了快半年了——灰头土脸的伪装车在慕尼黑郊区来回晃,底盘抬得略高,轮子包得死紧。可宝马那边呢?滴水不漏,就甩出一句“可能2024年底亮相”,结果到现在连个影子都没见着。2026年初?投产还得等到8月,真正上路卖,得2027年。这是要干吗?养车等黄历吗?
以我的经验,宝马从没这么磨叽过。上一代X5换代前,风声早就满天飞,试驾车都让媒体跑烂了几条山路。这次倒好,静得像冬天的阿尔卑斯湖面……我觉得,中间这一年空档,怕不是藏着什么猫腻。是供应链还在卡?还是想悄悄做本土化测试?尤其国产华晨宝马那边,现款X5长轴版可是抢跑成功的典范——提前引进、加长轴距、销量直接冲进前十。这一招要是再来一次,谁顶得住?
更让人心跳加速的,是它的动力规划——一出手就是四种动力并行:燃油、插混、纯电iX5,甚至还有第三代氢燃料电池版本。这不是在堆技术,是在下一盘试探的棋。
插混版说综合续航破1000km……听着挺吓人。但别忘了,这类数据常常是“实验室理想值”。我之前试过某款宣传1200km的混动SUV,实际高速开下来,也就七八百,市区更惨。所以这里我起初不太明白:到底是真能打,还是先画个饼吊着市场胃口?
而纯电iX5,用的是800V平台+第六代eDrive系统——明显是冲着保时捷Taycan去的。光看参数,确实唬人:充电10分钟补能300km,百公里电耗压到18度以下……但问题是,芯片平台半个字都不提。有意思的是,其他品牌这时候早把“搭载英伟达Orin”“算力达500TOPS”挂在嘴边了。宝马反倒沉默,像是刻意回避什么。(现在想来……会不会是在用自研方案?万一翻车,面子挂不住?)
至于氢燃料版,700km续航,3分钟补能——听起来跟科幻片似的。说是致敬宝马早年的Hydrogen 7项目,情怀拉满。但你去加油站问问,全国有几个加氢站?连北上广都难找几个。这车更像是个技术宣言,告诉世人:“我们没掉队。”真量产?估计限量几十台,摆在慕尼黑总部展厅里供人拍照。
外观也变了味儿。最扎眼的是双肾格栅,居然——缩了!设计师说是向60年代的宝马2002致敬,线条更紧凑,轮廓更立体。分体式大灯配上平行四边形的日行灯,活像眯着眼笑。黑化后视镜、红色卡钳、隐藏门把手全上了,风阻系数据说干到了0.25Cd。我看到伪装车驶过时,那一道低趴的剪影,真有点GT的味道。
尾灯被网友叫作“机甲面具”……不夸张。点亮那一刻,像一排微型激光阵列缓缓启动,夜间效果绝对炸街。年轻人肯定买账。但老车主呢?我一个开X5十多年的客户朋友看了渲染图后嘀咕:“是不是太赛博了?少了点机械味。”(写到这儿,我也犹豫了一下——经典和颠覆,到底该怎么平衡?)
座舱这次,说实话,是向奔驰和蔚来靠得有点近。环抱式设计明显偏移驾驶位,四辐椭圆方向盘第一次握上去还有点不习惯——总觉得少了点力量感。但宝马终究没彻底扔掉实体按键。空调旋钮还在,挡把快捷键也留着……看来他们也明白:再智能的车,手忙脚乱时,还得靠指尖那一拧一按的踏实感。
P-HUD上了,投影像一块悬浮玻璃横在引擎盖上方;氛围灯带能随音乐律动,也能配合导航变色。夜里开起来,车内像被一层薄光包裹着,静谧又有仪式感。我猜女性用户的小心思,算是被拿捏住了。
iDrive 9系统是这次智能化的重头戏。语音支持方言识别,我在慕尼黑总部体验过一次,德国工程师用巴伐利亚口音讲指令,系统居然听懂了……还反问要不要打开座椅加热。“你冷了吗?”那语气,差点让我笑出声。手势控制区域挪到中控上方,感应区变大了,反应也快了。以前得比划半天,现在轻轻一划,音量就调了。
高阶智驾功能一应俱全:城市领航辅助、全场景自动泊车、变道博弈逻辑都安排上了,定位L2++。明显是想跟小鹏G9、华为系的阿维塔掰手腕——可奇怪的是,后台芯片平台还是不提。后来才发现,他们可能用了分层策略:基础车型用旧平台撑着,顶配才上高端方案。稳妥,但也留了隐患……万一OTA升级卡顿,口碑可就砸了。
现款X5销量稳居前十,但从没单月破万。增长碰了天花板,这是事实。换代+新能源组合拳,几乎是唯一出路。多动力并行,既不想丢燃油老粉,又想抢电动风口——听起来很稳妥。但成败,从来不在参数表里。
真正的考验在后面:车机能卡吗?充电网络跟得上吗?售后维修贵不贵?我见过太多车,发布会吹得天花乱坠,开两年后车机卡成幻灯片,充电桩地图还是两年前的版本……
这些事,比“零百加速5.2秒”重要多了。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念参数的。
回头来看,宝马这一把,不像简单的换代,倒像一次小心翼翼的战略转型——往前怕断了后路,往后又怕错过时代。那就走得慢一点吧,只要别摔跤。
……希望他们别让等2027的人,最后等来一场“未来发布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