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河内的一家摩托车行里,销售员向顾客推荐车型时,会自然地跳过中国品牌。“这些车用两三年就容易出问题,”一位店员指着日本本田和雅马哈的展区说,“我们这里很多年不卖中国摩托车了。”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越南并不少见。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摩托车曾风靡越南市场。1999年,重庆力帆以5000元人民币的价格推出100cc车型,仅为日本同类产品价格的四分之一。随后三年间,嘉陵、宗申、隆鑫等品牌迅速占领了越南80%的市场份额,街道上随处可见中国摩托车的标志。
随着更多中国品牌进入越南,激烈的价格战随之爆发。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将车架钢板厚度从2.5毫米减至1.8毫米,发动机零件采用非标材质。零售价最低时跌至170多美元,每辆车利润仅30元人民币。有企业负责人当时感叹,中国摩托车的价格已经可以用秤称其重量算出来,大体是1公斤4美元。
质量问题逐渐显现。越南消费者发现,中国摩托车的寿命通常只有日本产品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油耗更高,且几个月就需要维修,甚至还发生过车架断裂的事故。与之相比,日本本田摩托车虽然售价高达10000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地上班族半年的工资,但能做到“十年不坏”。
售后服务网络的差距更加明显。本田在越南建立了全国性的维修体系,拥有2000家授权维修中心,覆盖90%的县区,平均维修等待时间仅1.7小时。在平阳省工业区,本田甚至配备移动维修车,承诺30分钟抵达现场。而2003年时,宗申在越南仅有32家授权网点,偏远地区用户需骑行50公里才能找到维修点。
部分中国品牌在退出市场时,还留下了“孤儿车型”——零件停产、售后电话成空号。这些行为进一步损害了中国产品的声誉。
如今,越南摩托车市场已被日本品牌主导。本田一家就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年销量超过230万辆。越南年轻人将日本摩托车视为社会地位的象征,约会、通勤、载货均以本田为首选。
尽管中国一些企业开始转向电动摩托车市场,但要想改变“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仍面临挑战。从曾经占据80%市场份额到如今不足5%,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经历成为了一个关于质量与信誉的市场教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