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为车辆起火事件致歉,算法看见了危险人却在等待

2025年10月23日晚,上海漕河泾一辆理想MEGA在行驶中突然起火。火焰吞噬车身时,车内两人刚逃出不到三十秒。万幸无人伤亡。但更令人后背发凉的是:四小时前,理想汽车的“连山”云端系统已发出异常预警——算法看见了危险,人却选择了等待。

理想汽车为车辆起火事件致歉,算法看见了危险人却在等待-有驾

这不是一次技术失灵,而是一场认知与制度的双重溃败。理想汽车在10月31日致歉,承认因“无非碰撞起火先例”,未能果断干预。他们主动召回11,411辆车,更换电池与控制器,并将质保延长至10年。但问题远不止于一家企业。当AI提前 four小时拉响警报,为何没能阻止一场本可避免的危机?答案不在代码里,而在人性深处。

理想汽车为车辆起火事件致歉,算法看见了危险人却在等待-有驾

主流车企早已构建起庞大的云端安全网络。蔚来依托AI实现主动服务,小鹏用万卡算力训练风险模型,特斯拉全球系统实时监控每块电芯。理想“连山”系统同样先进,日均分析近万个车辆控制点,甚至引入大模型学习用户数据。这些系统都能识别冷却液异常、电压漂移等非典型风险,查全率超95%。技术上,行业已进入“预测性安全”时代。可技术越聪明,人的决策越显得笨拙。

真正的困局在于:我们迷信算法,却不敢信任它。预警机制普遍设为三级——警告、报警、热失控。但“警告”往往只换来一通客服电话,“尽快检查”成了标准话术。企业怕误报引发恐慌,怕过度反应招致诉讼,更怕打破“零自燃”的营销叙事。于是,面对“从未见过”的风险,流程卡在“评估中”。算法说“可能出事”,人却说“再看看”。这不是懒政,而是组织惯性下的集体迟疑。

理想此次召回,是勇气,也是警钟。它打破了“等调查报告出炉再行动”的惯例,以用户安全为唯一准绳。李想说:“面对万分之一的风险,不能等待,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这话应成为行业铁律。但个体觉悟无法替代系统重构。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致歉,而是建立“预警即应急”的新制度:一旦AI判定高风险,自动触发拖车、断电、疏散流程,绕过层层审批。安全的决定权,该部分交给机器。

理想汽车为车辆起火事件致歉,算法看见了危险人却在等待-有驾

技术从不完美,但制度可以进化。当算法看见火焰,人类不该还在争论是不是烟雾。未来的汽车安全,不在于电池多坚固,而在于我们是否敢把命交给那个提前四小时喊出危险的声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