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渔船“2·18”事故:舱底故障遇浪侧翻致7人失联

夜晚海面忽然静止,接着只剩破碎的呼号和浮标上的油污,这样的画面来自2025年2月18日21时30分:闽福鼎渔08566在浙江台州路桥金清镇以东约55.8海里处作业时突遇灾难,船上九人全部落水,二人被救起,七人仍下落不明,谁也没想到一艘看似完好的渔船会在短时间内翻覆沉没。

调查报告给出一条惊人的线索:外壳无破损,甲板和货舱内的防护层都完整,触礁、碰撞被排除,作业海域水深约六十米,周围无暗礁或残骸,事故并非典型的外力破坏,而像是从内部被慢慢掏空然后瞬间崩塌。

福鼎渔船“2·18”事故:舱底故障遇浪侧翻致7人失联-有驾

视线回到船舱深处。

舱底通海系统由阀箱、通海阀和海水主管组成,本应按顺序隔离机舱与鱼货舱,但调查发现鱼货舱先被水淹没,机舱未进水;更关键的是,实际经营人私自打开了鱼货舱间的水密隔舱口,使各货舱失去隔离,形成自由液面,进水后的水面晃动带来强烈的横向力,短时间内使船体倾覆。

风浪并非罪魁,成为促发剂。

现场气象记录显示当晚有明显风浪,海面不安,连带把舱内微小的水流变成撬动船身的杠杆。

海面救援由海上搜救中心牵头,多艘邻近渔船参与,救援在夜色与冷水中展开,家属在岸边等待,社交平台上关于搜救进展的讨论迅速升温,现场画面与信息流交织成紧张的舆论场。

技术层面的细节透露出常见的隐患:通海阀门若维护不到位,阀心结垢或密封失灵,会在关键时刻放水进舱;舱口被人为开启通常出于便于货物整理或通风,但在海况不稳时,这样的操作等同于拆掉最后一道防护。

福鼎渔船“2·18”事故:舱底故障遇浪侧翻致7人失联-有驾

海工安全专家指出,船上阀门、阀箱和总管需要按季节与航次频繁巡检,尤其是在出海密集阶段,检查单应有签字记录并留存备查。

调查还披露航次背景:春节后该船已完成两次作业,本次为第三航次,离港后14小时到达作业海域,随即连续作业近10小时,期间船员未发现明显异常。

这一连续作业节奏反映出小型渔业经营的高频出海压力,也可能导致对细微设备异常的忽视。

责任认定方面,船长柯某龙与负责轮机岗位的陈某金被认定负主要责任,但因两人随船失踪,建议暂不追究;船舶登记所有人福鼎市顺安渔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高某迎被建议移交司法机关,涉重大责任事故罪;宁德市相关部门被建议对在应急处置与渔业安全管理中负责的人员依纪依规处理。

社会反应呈现两条线索:一为海员亲属与渔业圈对救援速度与管理漏洞的质疑;另一为业内对舱底通海系统隐患的关注上升。

过去几年里,国内因舱室连通或阀门故障导致的积水引发的翻覆并非孤例,监管层面开始把重点从船体检验向排水系统与操作规程延伸。

对比国内外案例可见,许多类似事故的共同点在于自由液面效应与失控的舱室联通。

福鼎渔船“2·18”事故:舱底故障遇浪侧翻致7人失联-有驾

国外一些港口对小型渔船要求实施更严格的阀门防护措施与封闭记录制度,实践表明,几项操作细节的统一管理能显著降低快速进水的风险。

调查提出若干改进方向:加强舱底管路的日常保养与航次前检查,落实水密隔舱口的管理规定,完善航次记录并对实际经营行为进行约束;在行政与司法衔接上,明确企业责任与监管问责机制。

对搜救能力的评估也被纳入建议清单,以提升夜间与复杂天气下的应急响应效率。

回到最初的画面,海面沉寂后带走了几个人的声音,也留下一连串需要回答的问题。

事件的核心在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管路故障与人为的隔离开口如何联手将一艘渔船推入深海。

这次调查把焦点从表面的悲剧拉回到微观的操作与管理失序,触及渔业安全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结尾回响开头的悬念:那艘在夜色中翻覆的船,既是一个个体悲剧,也成为推动制度修补的节点。

未来研究可聚焦于小型渔船舱室自动化监测系统与阀门远程状态采集,以及基于航次密度的风险评估模型,以科学手段减少类似灾难的再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