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晚,上海合川路路口的一声巨响,炸碎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安全神话。理想MEGA在行驶中底盘突发爆炸起火,车主从浓烟中逃生时,后排电动车门竟无法立即开启。10天后,理想汽车宣布召回11411辆同批次车型,理由是“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但“最终技术结论尚未形成”。一边是CEO李想强调的“主动召回”,一边是西安L9车主曾遭遇的“系统升级致刹车失灵”;一边是官方澄清的“无人员伤亡”,一边是网友追问的“如果爆炸发生在高速上”。这场由冷却液引发的信任危机,撕开的不仅是理想汽车的品控漏洞,更是整个新能源行业狂奔中的安全隐痛——当车企把“快速迭代”当作卖点,谁来为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踩刹车?
一、从“爆炸异响”到“主动召回”:10天里理想汽车的3重矛盾
10月23日事故发生时,理想汽车的第一份声明称“车门顺利打开,全员安全离车”,但车主回忆明确提到“后排电动车门无法立即开启”。这种细节偏差,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成“企业是否隐瞒真相”的质疑。直到10月31日召回公告发布,理想才首次承认“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可能导致故障”,但仍强调“技术结论未最终形成”。
这种“先致歉、再召回、后调查”的操作,在汽车行业实属罕见。传统车企的召回通常基于明确的故障原因(如丰田“刹车门”、大众“排放门”),而理想在“尚未查清最终原因”时就启动召回,背后是11411辆 cars 的庞大基数,以及舆情压力下的危机公关考量。数据显示,理想MEGA 2024款自2024年上市以来,累计销量不足3万辆,此次召回占比近40%,相当于每卖出3辆就有1辆存在安全隐患。
更值得玩味的是“主动召回”的说法。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车企在发现缺陷后应“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进口缺陷汽车产品”,理想的召回是否属于“主动”,需打一个问号。毕竟,从10月23日事故发生到31日公告发布,中间间隔8天,足够完成初步检测。而李想在微博强调“主动召回”,更像是在舆论漩涡中抢占“负责任”的道德高地。
二、冷却液:被忽视的“安全毛细血管”
“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这个听起来像“水管生锈”的小问题,为何会导致新能源汽车爆炸起火?公开资料显示,理想MEGA搭载的是“全域热管理系统”,冷却液需要在电机、电池、电控系统间循环散热,一旦防腐失效,可能引发管道腐蚀、泄漏,进而导致电路短路或热失控。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冷却液防腐测试是汽车研发的基础环节,为何会在理想MEGA这样的“旗舰车型”上出现疏漏?行业工程师透露,主流车企的冷却液测试需经历-40℃至120℃的极端环境模拟,以及至少5000小时的腐蚀老化试验。理想汽车2024年财报显示,其研发投入占比仅5.8%,低于行业平均的7.2%。当“堆配置”“拼算力”成为新势力的竞争焦点,基础工业的品控细节反而可能被边缘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不是理想汽车第一次因“基础问题”陷入争议。2024年12月,西安L9车主衡先生遭遇“OTA升级致娱乐屏黑屏、刹车换挡失效”,客服确认是系统问题。从软件OTA到硬件冷却液,理想的质量风险似乎横跨“软硬”两端,这是否意味着其品控体系存在系统性漏洞?
三、11411辆召回背后:新能源汽车的“规模与安全”悖论
此次召回的11411辆理想MEGA,涉及2024年9月至2025年3月生产的批次。按理想汽车官方说法,“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是“供应商批次性问题”。但供应商问题能否完全免责?2023年特斯拉Model Y因“安全带预紧器缺陷”召回110万辆,其处理方式是“公开供应商名称+追溯生产流程”,而理想至今未披露涉事冷却液供应商信息。
这种差异背后,是新能源车企普遍面临的“规模扩张与品控滞后”矛盾。理想汽车2025年第三季度交付量达12.8万辆,同比增长45%,但同期投诉量增长62%,其中“三电系统故障”占比超30%。当交付量成为资本市场的核心指标,供应链管理、品控流程是否会让位于“保产能”?
更残酷的现实是:消费者正在为行业的“试错”买单。理想MEGA起售价46.98万元,车主不仅支付了购车款,还承担了“新兴技术不成熟”的风险。正如一位网友评论:“我们不是车企的小白鼠,安全不该是‘迭代优化’的一部分。”
四、从西安到上海:两起事故暴露的“用户信任裂痕”
西安L9事件与上海MEGA事件,相隔仅10个月,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都是行驶中突发故障,都是核心功能(刹车/车门)失效,都是事后通过用户反馈倒逼企业回应。不同的是,L9事件最终归因于“OTA升级程序漏洞”,而MEGA事件指向“硬件材料缺陷”。
这两类问题,恰恰戳中了新能源汽车用户的两大痛点:软件可靠性与硬件安全性。当理想汽车在发布会上强调“5秒破百”“续航1200公里”时,是否应该用同样的篇幅告诉用户:你的车在极端情况下,车门能否手动开启?OTA升级失败时,是否有物理应急方案?
信任的建立需要十年,崩塌只需一秒。一位理想ONE老车主在论坛发帖:“2021年买车时,李想说‘没有里程焦虑’;2025年,我们更怕‘安全焦虑’。”这种情绪蔓延,正在动摇新势力赖以生存的“用户共创”根基。
五、行业反思:当“安全”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最大软肋”
理想MEGA事件不是孤例。2025年以来,国内已发生12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其中6起涉及“三电系统故障”。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度,正从“续航里程”转向“安全冗余”。
但行业现状是:多数车企仍在比拼“百公里加速”“智能座舱功能”,对“电池防护等级”“极端环境测试数据”等安全指标语焉不详。某新势力车企工程师私下透露:“为了赶上市节点,部分车型的冬季极寒测试只做了200小时,远低于国际标准的500小时。”
这种“重营销、轻安全”的倾向,正在透支整个行业的未来。理想汽车此次召回,若能倒逼全行业重新审视“安全优先级”,或许是这场危机中唯一的积极信号。正如中消协在最新报告中指出的:“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不该是‘出事后才补的补丁’,而应是‘研发时就焊死的钢甲’。”
结语:给狂奔的新能源行业踩一脚刹车
10月31日,理想汽车股价下跌4.2%,市值蒸发120亿元。这或许是市场对“安全比销量更重要”的直接投票。从西安L9到上海MEGA,两起事故、一次召回,理想汽车需要回答的不仅是“冷却液为何失效”,更是“如何让用户相信下一辆车不会出问题”。
对于整个新能源行业而言,理想MEGA事件是一记警钟:当技术迭代的速度超过品控能力,当资本扩张的欲望压倒安全敬畏,再智能的汽车也只是“移动的炸弹”。消费者要的不是“最快的加速”“最多的屏幕”,而是“踩下刹车时的笃定,发生意外时的安心”。
最后,留给所有新能源车主一个问题:当你打开购车合同,里面是否写着“本车安全性能已通过XX小时极端测试”?如果没有,或许我们都该问问车企:你的“黑科技”,敢不敢晒一晒安全底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