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事儿,我一直在琢磨。倒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新闻,就是特斯拉的财报出来,营收涨了,利润跌了,市场一片哀嚎,说危机来了。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我还是个愣头青的时候,疯狂迷恋诺基亚。那时候觉得,能砸核桃的手机才是手机,塞班系统就是全世界。后来呢?后来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
我们这代人,成长过程中见证了太多“神”的陨落,也见证了太多“神”被请下神坛,回归为人。从诺基亚到后来的苹果,再到今天的特斯拉,剧本似乎总有相似之处。所以,当大家都在讨论特斯拉市值跌了多少,单车利润下滑了多少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得换个角度捋一捋。
市场的反应,本质上是一种“信仰崩塌”的情绪宣泄。过去几年,特斯拉是什么?它不是一家车企,它是一种信仰,一个科技图腾。买它的股票,不是在投资一家制造业公司,而是在投资一个关于未来、关于星辰大海的梦想。这个梦想里,特斯拉有无限的增长空间,有碾压一切传统车企的利润率,它的创始人是现实版的钢铁侠。在这种叙事下,特斯拉的估值,对标的是科技公司,甚至是软件公司。
但这次的财报,就像一盆冷水,把这个梦给浇了个半醒。增收不增利,这五个字在资本市场里,翻译过来就是:“你不是神,你也要食人间烟火。”营收增长,说明车还在卖,而且卖得更多了;利润下滑,说明为了卖车,你开始降价了,开始内卷了。这不就是传统制造业的剧本吗?为了市场份额,打价格战,牺牲利润率。
所以,市场的恐慌,不是因为特斯拉要倒闭了,而是因为它突然发现,自己过去用来衡量特斯拉的那把“尺子”,可能得换了。这就好比你一直以为自己投资的是茅台,结果财报告诉你,它开始卖二锅头了。酒还是那个酒,但故事和身价,完全是两码事了。
但如果我们跳出这种情绪化的“信仰审判”,用一个更冷静的、算账的视角来看,这事儿可能就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了。我习惯用三本账来盘点一件事:金钱账、情绪账和相对收益账。
第一本账,是金钱账。这是最表面的账。营收涨,利润跌,净利率下滑。从2024年巅峰时期的单车净利近万美元,到现在滑落到三千美元以下。这笔账,谁看都觉得亏了,觉得特斯拉的“印钞机”模式失灵了。这也是所有“危机论”的核心论据。确实,从股东短期回报的角度看,这账面不好看。
第二本账,是情绪账。这笔账算的是品牌和市场心态。降价,对老车主来说,是“背刺”,情绪价值受损,有种刚买就亏了的感觉,这叫“道义有亏”。但对潜在的新用户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过去觉得特斯拉高不可攀,现在努努力也能摸得着了。品牌的“神性”在消退,但“群众基础”在扩大。这是一种典型的“祛魅”过程。神坛上的东西,曲高和寡;走下神坛,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笔情绪账,有得有失,但长期看,对于一个想成为大众消费品的公司来说,失掉一点虚无缥缈的“神性”,换来更广阔的市场,未必是坏事。
第三本账,也是最核心的一本,叫相对收益账,或者叫机会成本账。这才是理解马斯克这步棋的关键。我们得问一个问题:特斯拉用“利润”换来了什么?或者说,如果它不降价,维持高利润,它会失去什么?
答案是:时间窗口和生态规模。
今天的新能源车市场,已经不是五年前了。那时候特斯拉一骑绝尘,没有对手。现在呢?国内的比亚迪、蔚小理,国外的传统巨头转型,都在虎视眈眈。这是一个正在从蓝海变成红海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里,规模就是护城河,市占率就是话语权。如果特斯拉为了维持高利润而死守价格,结果必然是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快速蚕食。等别人把市场占满了,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认知和用户习惯,特斯拉再想降价夺回来,付出的代价将是今天的数倍。
所以,这笔账算的是,用今天的单车利润,去换明天的生态入场券。每一辆跑在路上的特斯拉,都不只是一辆车。它是一个数据采集终端,在为FSD(全自动驾驶)提供养料;它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未来可以在上面订阅各种软件服务;它是一个储能单元,是特斯拉能源网络的一个节点。这些才是特斯拉未来真正的星辰大海,而这一切的基础,是规模。没有足够多的车跑在路上,FSD就是空中楼阁,软件订阅就是无源之水。
从这个角度看,特斯拉今天的策略,和十几年前的亚马逊何其相似。贝索斯当年顶着华尔街的唾骂,常年维持极低的利润率,把赚来的每一分钱都重新投入到仓储、物流和技术研发中,用亏损和微利,烧出了一个无人能及的电商帝国和云计算帝国。大家看懂了之后,才把亚马逊的估值逻辑从零售商切换到了科技平台。
特斯拉现在做的,是同样的事情。它正在从一个“硬件公司”,向一个“平台生态公司”转型。而这个转型期,必然伴随着利润的阵痛。它在用制造业的逻辑去抢占市场,为的是将来能用科技公司的逻辑去赚钱。
所以,这到底是不是危机?我认为,对那些还抱着“特斯拉是神”的旧梦的投资者来说,是危机。因为他们的信仰和估值模型,正在被现实无情地摧毁。但对特斯拉这家公司本身而言,这不是危机,这是一个“成人礼”。它标志着特斯拉正式脱离了温室,进入了真刀真枪的成人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适应规则、甚至改变规则的强者。
这个过程,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首先,对消费者来说,是大利好。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最终受益的永远是消费者。“神仙打架,百姓看戏”,顺便还能捡到便宜。电动车的价格回归理性,甚至进入价格战,会加速其普及,让更多人能享受到技术进步的红利。
其次,对投资者来说,需要一次彻底的“思想钢印重铸”。你不能再用看苹果的眼光看特斯拉了。它更像是一个“加强版的丰田”,一个在制造业效率上做到极致,同时又手握软件和能源两张王牌的复合体。它的估值,需要重新锚定。那种动辄上百倍市盈率的狂热,大概率是一去不复返了。未来的特斯拉,股价可能会少一些“突发性”,多一些与业绩、与制造业周期相关的“困惑度”,这对于习惯了坐火箭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种煎熬。
写到这,其实逻辑已经很清楚了。所谓的“特斯拉危机”,更多的是一场围绕“认知”的危机。是市场对特斯拉的认知,落后于特斯拉自身发展阶段的体现。它正在从一个浓眉大眼的“科技新贵”,变成一个浑身肌肉的“制造业壮汉”。这个过程不好看,甚至有点狼狈,但却是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必经之路。
就像我们每个人,年轻时总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世界都该围着自己转。后来被社会毒打几年,才明白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得老老实实上班、赚钱、养家。这个“祛魅”的过程痛苦吗?当然痛苦。但只有经历了这些,人才算真正成熟了。
企业,也是一样。共勉共戒吧。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