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的生活,被一个电话搅乱了。
三年前,他卖了辆奥迪A4。本以为银货两讫,江湖不见。没想到,麻烦这才刚开了个头。电话那头,声音冷冰冰的。“你是不是李先生?有一辆奥迪A4?”
就这么一句话,像块石头砸进湖里。涟漪,把他从苏州直接推到了杭州。钱塘航空大厦楼下,他点上一根烟。跟记者讲起了这件倒霉事。时间,得倒回2022年3月9号。
那辆二手奥迪,他才开了两年。当时买车是贷款,卖的时候还没还清。他图省事,全权委托了二手车商。六万一的卖车款,直接打给指定账户。正好拿去结清银行的贷款尾款。“当时卖车的钱,还比贷款多了五百。”他还特地去查过,银行记录明明白白。2022年3月22号,抵押已经解除了。本以为这事儿,就算翻篇了。直到那个电话,把他拽回了三年前。
经理跑了锅我背?
先是一个陌生号码,紧接着又来一个。浙江台州的,问的都是同一件事。他嘴皮子都快磨破了。车早卖了,户早过了,手续齐的。对方不听,就一句话。公司有笔钱没追回来。指的就是他卖车还贷那笔。
李先生这才听明白。找上门的是一家公司。叫“浙江茗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对方直接甩出一张“保证人偿债证明”。说他没及时还款。“浙江茗发”作为担保方,替他还了。2022年3月10号,还了71088元。
李先生当场就懵了。钱他明明付了,怎么又欠一笔?问题出在收款人身上。他的转账记录显示,钱是给了个人。一个姓刘的。分两次,总共六万零五百。
这个刘某,正是“浙江茗发”当时的经理。李先生把钱给他,是让他去办手续的。结果现在,“浙江茗发”说。这位刘经理,违规操作,卷款跑路了。公司内部的窟窿,要李先生来填。
你买的是车还是枷锁
李先生这事,听着荒诞。但它的内核,却是无数人的现实。一辆车,什么时候成了绑在身上的枷锁?都说成年人的崩溃,从一顿外卖开始。其实,是从一次看似风光的消费升级。
我朋友小陈,就是活例子。三线城市,月薪七千。去年,他贷款买了辆奥迪A4L。提车那天,朋友圈全是点赞。可不到三个月,他就跟我说。他天天躲在公司楼梯间吃泡面。不是为了省钱,是不敢见同事。
他怕别人问他车开得爽不爽。他声音都在抖:“买完第二天就后悔了。”这不是个例。数据显示,三十岁以下的买车人。六成半都背着贷款。其中近三成,月供能吃掉八成工资。
你以为买的是自由和面子。实际上签下的是卖身契。工资还没捂热,先得上供给银行。嘴上说着为了通勤,其实没几天在开。有人说为了谈客户,客户只看你的专业。谁在乎你兜里揣着什么车钥匙?
面子和里子你选谁
我们为什么非要往这坑里跳?社交媒体天天给你灌输。“30岁前必须拥有的五样东西”。车,永远排在第二。我们被一种奇怪的观念绑架了。开好车等于成功,开国产车就是凑合。可现实是,车轮滚得再快。也追不上账单滚动的速度。
脑子清醒的人,早就选了另一条路。我表弟,毕业后月薪六千五。全款买了辆不到四万的五菱宏光MINI。朋友都笑他,他自己乐呵呵的。“省下的钱,够我每年出国玩一趟了。”他没车贷,周末敢花钱,假期敢请假。活得那叫一个舒坦。
再看看小陈,车是帅的。但生活被彻底绑死了。旅游计划取消,朋友聚会推掉。连健身房的年卡都给退了。一辆A4L,落地三十五万打不住。分五年还,利息就得十五万。这钱,在小城市够付个首付了。或者,读个MBA提升自己不香吗?心理上的压力更要命。你每个月都在为活下去发愁。那种自我怀疑,会把你一点点吞掉。小陈说,现在最怕车出问题。“修一次就是半个月泡面。”他不敢换工作,不敢谈恋爱。他总觉得,“开奥迪的人,不该这么惨”。
想讨说法门都没有
带着一肚子的火和委屈。李先生找到了“浙江茗发”的办公地。钱塘航空大厦35楼。穿过一个茶叶拍卖集团的大厅。在走廊尽头,他看到了牌子。但迎接他的,是一扇紧闭的门。
一个自称是茶叶集团的人出来挡驾。态度很硬,说领导发话了。媒体不接待,这是客户私事。记者问,“茗发”是不是你们旗下的?对方承认了,集团是100%控股。
可就算这样,负责人就是不露面。工作人员非要跟李先生“单独聊聊”。把记者晾在一边。记者想问问那个跑路的刘经理。对方立刻打断:“现在我们不聊这个。”
笔者以为
最后,记者只能留下联系方式走人。截稿前,一个电话也没收到。李先生说,后来负责人是联系他了。承诺几天后给个答复。但这个答复是什么,谁心里都没底。
李先生的麻烦,是一个跑路的经理。和一家不想担责的公司。而千千万万个“小陈”们的困境。则源于一种被社会定义的“体面”。我们总以为,踮起脚尖消费是“逆袭”。可生活不是电影,没人给你配乐。
今天透支的每一分钱。明天都会连本带利地讨回来。真正的体面,从来不是开什么车。而是你有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下次站在4S店里,别急着掏钱。先问问自己:这辆车,是让你离梦想更近?还是把你锁进了一条更长的还贷隧道?有时候,能坦然挤上地铁的人。才真正开上了通往自由的快车。
全部评论 (0)